(照片 左起 陳虹穎 林淑芬 郭秀鈴)
4月29日於台北Cafe Philo的第二場《在左邊的亞洲》影展論壇,放映來自韓國的紀錄片《拉子辣媽政治挑戰記》,並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郭秀鈴、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林淑芬及影展策展人陳虹穎與觀影者進行討論。
本片紀錄一位中年離婚同志女性從政之路的歷程。儘管因身份特殊引來社會投以不同目光,也因非主流身分看似難與父權結構下的其他候選人相抗衡,即使主角及其奮鬥夥伴沒有專業競選背景,仍然透過力量的集結、一步步突圍,打破現有結構框架,挑戰主流社會。
爭取政治理想 酷兒成立競選總部
《拉子辣媽政治挑戰記》主角崔賢淑集天主教徒、拉子、中年離婚媽媽等衝突身分於一身,為了實現對進步政治的理想,毅然與一群酷兒同志成立競選總部展開宣傳。
在向外界表態的過程中,崔賢淑不諱言自己的同志身分,儘管曾受對手陣營的冷眼看待,儘管必須在自我認同和公眾觀感間有所取捨,他們以一步一腳印的草根行動打入人群,沿街拜訪家戶與選民話家常,或在路旁的宣傳車上唱歌表演吸引目光。他們也與其他弱勢社會群眾站在一起,利用彼此的力量開拓更廣的政治光譜,衝撞父權結構下政治制度的限制。
參政不只是一種高調的出櫃
林淑芬認為,崔賢淑以一種非主流身份進入傳統政治場域,具有某種「現身」意義,崔的「出櫃」不僅是她自己,也是整個社會。由於崔賢淑及一群酷兒同志的積極現身,社會不得不對這群人的「出櫃」做出反應。
透過本紀錄片,我們看到弱勢群體積極爭取主流社會肯認的運動過程。又社會上看待男同(男同性戀)及女同(女同性戀)的眼光不同,女同常以「不被見」的方式隱沒在社會群體,崔賢淑等人的政治現身高調出櫃,對女同弱勢團體之權益提升有莫大意義。
恰逢近來成為台灣社會政治焦點的候選人性向問題,有人問道,性少數議題是否能借力此一事件成為有進步、討論空間的議題?
林淑芬表示,社會議題的進步並非關乎候選人如何表態,而是社會如何接受。我們不能期望選舉本身帶來何種改變,但議題將有獲得媒體關注的機會,也許不是主流媒體,可能在另類媒體以不同方式、在某個角落持續發酵。
不同運動的緊密連結
如同片中崔賢淑的競選團隊借助勞工抗爭與警方所起的衝突事件扮演替弱勢發聲的角色,不同運動間的網絡連結也存在於台灣社會。陳虹穎說,像是女性主義運動推行的不婚運動、反差別運動或針對性別歧視的修法,其實跟移工議題相互重疊,看似關切各異的不同運動間其實有著緊密相連的網絡關係。主角崔賢淑從社運團體進入傳統政治場域,兩者的角色認同必須有所轉換。像是當為選舉深入鄰里宣傳,崔賢淑向選民標榜自己是「廉潔的候選人」而非使用「同性戀候選人」這類較敏感的字眼。為了達成政治目標、實現為女性、弱勢發聲的理想,崔在自我及公眾領域的身分認同間作了取捨及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