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聞學(public journalism)是一九九○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新聞改革運動。它要求新聞工作者將人民視為公民,即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看熱鬧的旁觀者;協助人民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問題;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非坐視其惡化。它認為媒體必須設法了解公眾關心什麼議題,分析這些議題的成因,呈現相關團體的意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公民採取行動來解決難題、改良民主。

  公共新聞學強調社會責任,要求媒體在選材時不應炒作煽色腥話題,而應多探討生態保育、社區營造、教育改革、貧富差距等切身議題;也要求媒體報導要理性深耕,以選舉新聞為例, 不必隨著候選人的造勢活動、「起乩」言行起舞,而要以民調等方法發掘公眾關心的議題,然後推出系列報導,增進公眾對議題的瞭解,並且要求候選人對這些議題提出具體政見, 再邀集公民和專家討論政見優劣,提供選民投票參考,選後還要持續追蹤,督促當選人兌現政見。

  公共新聞學的贊成者認為它是媒體健全發展的道路,質疑者批評它介入事件、參與行動, 會傷害媒體的公正性與可信度。儘管有爭議,但美國有五分之一報紙在一九九○年代執行過程度不等的公共新聞學計畫,對社區生活產生正面影響[註1]。

  到了廿一世紀,部落格(blog)等個人傳播工具普及,每個能上網的人都能分享訊息和觀點,公民新聞學(citizen journalism)應運而生。公民新聞學和公共新聞學理念相通,差別只在於:公共新聞學由專職記者編採公民所需的新聞,公民新聞學則由公民自己來編寫新聞。因此,公共新聞學推動者羅森(Jay Rosen)高度肯定公民新聞學,樂見一個由部落格公民新聞學和傳統媒體公共新聞學共存共榮、相互影響的新新聞生態體系成形。

  在台灣,傳統媒體實踐公共新聞學的代表性案例是二○○五年台南縣長選舉的審議式民主報導。當時,公共電視和台灣智庫、澄社等單位合作,邀請十八位台南縣民組成公民小組,這十八人來自各行各業,素昧平生,共同閱讀縣政資料、徵詢專家意見、討論關鍵議題,然後出任電視辯論會提問人,與兩位縣長候選人進行八輪詢答;經過這樣的理性、深入的審議過程後,公民小組十八人中有七人(卅九%)改變支持對象,而最後選舉勝負只差三%,顯見審議式民主、公共新聞學若能擴大推廣,具有改變選情、優化民主的潛力。

  大約同時,部落格公民新聞學在台灣崛起,越來越多部落格寫手針對大眾媒體忽略、扭曲的社會議題,展開自主報導和行動,其中以搶救樂生院最具代表性。二○○七年,政府為了興建捷運新莊線,決定拆遷樂生療養院,原址改建捷運機廠。在樂生院住了數十年的漢生病(舊稱痲瘋病)病友不願搬遷,許多部落格寫手挺身聲援病友,主張保留九十%的院區,讓病友續住;他們在網路上交流訊息、討論對策、集資在報紙登廣告要求保留九十%、動員網友參與聲援樂生院民的遊行,並且舉辦樂生紀錄片影展、樂生講堂、樂生文學午後講座等等活動,以網路串連輔助實體行動,進行長期的報導和抗爭[註2]。

  此外,隨著商業媒體惡性競爭、逐利忘義,許多懷抱社會責任感的記者毅然離開傳統媒體,改以部落格深耕報導。例如江一豪,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蘋果日報》「人間異語」版記者,但因不願報導情慾題材,只待了兩個月就離職,之後一邊擔任搬家工人、一邊擔任《苦勞網》無給職特約記者,二○○八年開始經營部落格《生活,就是抗爭》(http://blog.chinatimes.com/laborpower/)。他長期報導被遺忘在緬甸的中華民國「國民」、東菱電子關廠員工、數度被拆遷的三鶯部落原住民,甚至出任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與原住民一起抗爭,他的行動感動了侯孝賢,讓侯導演當眾落髮為原住民請命,他的報導更擊敗眾多傳統媒體,在二○○八年入圍了卓越新聞獎(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9/01/25/371074.html)。

  離開傳統媒體的記者,甚至能以部落格報導重登傳統媒體舞台。例如朱淑娟,曾任《聯合報》記者十餘年,為了讓環境新聞有更大的報導空間,在二○○九年離開報社,開設《環境報導》(http://shuchuan7.blogspot.com/)部落格,以全職獨立記者的身分,長期且深入的探討各項生態環保議題,包括中科三期和中科四期的環境影響評估爭議,以及國光石化設廠爭議等。她專業、勤跑, 很快建立影響力,隨即受邀和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合作報導,二○一一年更一人獨得卓越新聞獎和曾虛白新聞獎的三大獎項;之後,《商業周刊》也邀她合作,刊載她〈揭開政府徵地不公義〉、〈台灣新農民起義〉、〈醫生娘鬥士擋下環評黑手〉等報導。

  公共新聞學的出現,反映傳統媒體服務閱聽大眾、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公民新聞學的發展,則意味著公民借助傳播新科技,已經從被動接收資訊的閱聽人,轉型為可以一面收訊一面傳訊、一面使用資訊一面創作資訊的創用者(prosumer,producer 和 consumer 之縮合, 又譯生產性消費者),他們不必再依賴記者,而可以自行發佈訊息和觀點;而江一豪、朱淑娟等獨立記者的奮鬥有成,更意味著在商業媒體裡失去舞台的專業理想,可以在網路發光發熱。

  作為高中生,在了解公共新聞學和公民新聞學之後,請留意看看:在平日閱聽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新聞中,哪一家媒體、哪一個記者比較常探討公眾切身問題、分析問題成因、討論解決策略、促進改革行動,對這樣的媒體和記者,請多加支持;在此同時,也請上網,找找看還有多少像朱淑娟、江一豪一樣堅持理想的獨立記者和媒體,同樣加以支持、鼓勵。

  更重要的,當你自己的親友、社區、學校發生什麼值得分享的故事、亟需解決的問題,你也可以發揮公民新聞學精神,在自己的部落格書寫、發表。你的部落格也許沒有太多人造訪,但藉由網友轉寄、分享、聯播,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只要你的故事夠動人、問題夠重要,就可能觸發部落格圈、乃至大眾媒體追蹤報導、討論,讓好故事傳頌千里、大難題得到正視和解決。

註解
註1:請參考黃浩榮(2005:31)

註2:二○○七年三月五日,政府限令還住在樂生療養院舊院區的漢生病(俗稱痲瘋病)病友在十三日前搬離,以便原址改建捷運機廠,否則將強制執行;病友和聲援團體憤而前往行政院長官邸抗議,遭到警方驅離,當時的商業媒體大幅報導衝突場面,但對病友要求保留九十%舊院區的訴求僅僅點到為止。聲援團體和關切此事的部落客不滿媒體漠視,上網展開新聞自力救濟。

三月九日,部落客瓦礫發起「讓樂生人權決定我們的總統」活動,迅速得到一百八十多個部落格連署響應;接著,豬小草、HOW訪問學者討論各種保留樂生方案,弱慢也撰文比較樂生和捷運共構的五種方案;十四日,Wenli和HOW手繪出樂生院保留四十一%(政府的規劃)與保留九十%(院民的訴求)的比較圖;十五日,董福興更透過共享書籤《HEMiDEMi》發起募款活動,一天內得到四百多位網友響應,募得二十萬元,在《蘋果日報》刊登半版廣告,引用Wenli和HOW手繪圖,訴求「保留九十%樂生能讓捷運與新莊更好」(黃哲斌,2008)。

部落客的積極行動,加上病友和聲援團體的持續抗爭,終於引起主流媒體和政治人物的重視。大眾媒體對樂生院保留問題的報導和討論漸多,當時正逢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爭取提名的謝長廷、游錫?在二十一日簽名支持保留樂生九十%院區,同樣爭取提名的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接著承諾朝向保留九十%方向努力(王貝林等,2007年4月12日)。部落客為確保政府兌現承諾,又藉由《HEMiDEMi》動員參與四月十五日的「捍衛樂生」大遊行,並持續關注事件發展,進行相關報導、論述和行動。

延伸閱讀:
1.黃浩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佚名(2005)。《頭家總質詢、縣長來面試、公民報新聞》部落格。網址:http://goo.gl/8GKX8
3.陳順孝(2011)。〈台灣公民媒體從另類走向主流〉。網址:http://goo.gl/eMy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