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於2006年成立了「中華電信基金會」,有感於台灣數位落差之嚴重,「中華電信基金會」希望能結合公司網路科技資源,以及社會上的各項資源,共同協助社區文化產業發展、耕耘社區生活、縮短數位落差,為台灣社區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其中所執行的工作以在地的人文內涵做為核心價值,以社區參與為起點,協助在地文化產業,並建置「點‧台灣」網站,提供社區產業一個交流的平台,透過文字、圖像及影音,一起記錄在地文化產業的努力及社區故事;為縮短數位落差,便在各偏鄉設置「數位好厝邊」,除了建置數位設備與提供寬頻外,也針對社區在生活面、學習面及產業面,導入中華電信企業志工與社會資源;深耕社區生活,持續關懷參與社區,透過中華電信企業志工的導入,協助社區永續發展。

  「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認為數位落差是台灣經濟落差、求知落差所浮現出來的表象,縮短數位落差之重要性在於,過去國家的進步程度是看識字率和鐵路發展,今日看的是寬頻網路與科技的使用,因此數位落差不僅不能發生,還要非常普及,但不只是擁有數位科技,還包括如善用數位科技。林三元亦對雲端閱讀保持悲觀看法,由於台灣人的求知慾不夠,從國際閱讀率的調查可知,台灣為全世界倒數第二名,至於香港早就用了晨讀策略,因此中華電信不是只是送書,更發展雲端閱讀,將書提供給有動機的人看得,但林三元認為看到問題才可以改變。

  其中「數位好厝邊」的設立,是透過中華電信全台灣二萬四千名員工及無所不在的營運處,共同為實踐創造數位機會的承諾而努力,到目前已完成29個資訊教室的建置,捐贈三百多套的電腦及軟硬體設備到偏鄉社區及部落,並依據各個定點需求及發展情形,導入中華電信企業志工的服務及其它專業志工人力,以深耕方式,協助相對弱勢的社區創造數位機會,縮短城鄉落差。以「中華電信基金會」第30個「數位好厝邊」:新竹縣尖石鄉的新樂派出所為例,由於經濟及環境因素,有些單親及隔代教養的兒童並未受到良好的照顧,造成兒童心理及行為上的偏差,並衍生出社會問題。因此派出所人員將所裡的樓梯間空出來,打造成學習角落。所長先從新樂國小募集了二手電腦及童書,由派出所同仁自費安裝ADSL,分擔每個月的電路費用,為的就是希望部落學童放學之後,可以有個安全無虞的地方使用電腦。

  除此之外,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的「數位好厝邊」裡頭,新移民媽媽每週會固定到這裡來學電腦;花蓮福音部落和魯巴斯部落的「數位好厝邊」,部落學童可以透過電腦,獲得更豐富與多樣的學習機會,部落傳統文化也能透過數位設備完整保存;南投縣魚池鄉森林紅茶的「數位好厝邊」,讓一度沒落的台灣紅茶產業,擁有再次發展的機會,「中華電信基金會」從「產業面」、「學習面」、「生活面」切入,希冀持續帶給在地社區更多的數位機會及耕耘社區產業的契機。對於「中華電信基金會」於數位落差上的經營成效,林三元表示成效是難以定論的,如辦個學校般,不管是文化、教育皆不是一蹴可幾,是必須慢慢深耕的,並且要有耐心才可以慢慢地說服、慢慢地改變。

相關連結:
中華電信基金會官網(http://www.chtf.org.tw/chtf/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