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著清秀短髮,儘管寒流來襲,只見穿著單薄的深藍色針織毛衣,外加輕便的羽絨外套,這是商業周刊主筆賴寧寧。她策劃《台灣天空浩劫》專題,評審讚賞其「揭露政府『發展與環保』公共政策嚴重失衡、被大財團再三要脅的失能窘境」,獲得第九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專題新聞獎。

  2010年6月,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台灣天空浩劫》,報導台灣社會承受國光石化八輕與台塑六輕兩頭巨獸,將付出莫大的社會成本,評審團肯定製作團隊挑戰政府與財團的勇氣。

  賴寧寧回憶,報導出刊後社內的確接到政府官員關切電話、台塑集團立即取消對商周的媒體購買和200多的訂閱數。但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社會大眾清楚了解台灣石化產業的來龍去脈,「最大的壓力來自於自己」,其餘的甚麼都管不了。

  一開始,賴寧寧從朋友間的討論得知西海岸白海豚信託基金行動,進而接觸國光石化開發案。坐在環評會議的記者席上,看著環保團體與政府官員、開發商你來我往的攻防戰,她感到,即使環團的影響力有限,但是這些引領社會思潮的行動,代表著台灣的一大進步,媒體有責任讓更多人知道。

  環評會議召開在即,為了及時在關鍵時刻發揮媒體影響力,《台灣天空浩劫》做為封面故事專題,前製時間硬生生地被壓縮成一個多禮拜,賴寧寧也是一口答應。她總是喜歡用輕鬆的口吻來描述工作上面臨的難題,只有一個多禮拜可以到現場採訪,還是在丈夫和家人面前開玩笑說「我要去當青蚵阿嫂」。

  事實上,短短8、9個工作天,她不僅到彰化芳苑體驗當地居民生活、實際探勘彰化工業區,忠實地把現場帶給大眾;另一邊,緊鑼密鼓地與學者討論,解讀數據,挖掘問題,找出「罪證」,和開發商國光石化來來回回攻防。訪談間,賴寧寧還自責地說寫得不夠好,但是沒有時間了。

  2010年末,台塑股東會因為環團抗議鬧得沸沸揚揚,她在電視螢光幕上看見環團人士高舉著自己的報導,指著文章控訴台塑,罪證確鑿,這一幕讓她難以忘懷。賴寧寧說,「得獎是更大的提醒」,提醒自己「記者的社會責任」,即使工作環境是如此高壓緊湊,也要隨時告訴自己,莫忘初衷。

  記者這個職業仰賴堅定的熱情,才能走得長久,否則自己也會自動淘汰自己。她回憶道,最初在工商時報擔任記者,從不挑線,熱門的科技線被其他記者們搶破頭,原本被安排科技線的她遂把機會拱手讓人。她認為,自己所喜愛的是「記者」這個工作本身,為了能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觀察與反映社會,多元擴展記者的觸角也是很好的訓練。

  擔任記者以來,一向是在採訪寫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後來,現任商周執行長王文靜一句「你想不想得獎」,觸動她思考記者生涯下一步該怎麼走。得獎的意義,與其說是受到外界的肯定,不如說是媒體人的「影響力」能對社會有甚麼貢獻。

  兩年後,2010年12月賴寧寧即獲頒卓越新聞獎,這是記者的責任感使然。現在,除了持續關心社會脈動下攸關民生的公共議題,同時,她感慨於雜誌深度調查性報導,雖然發揮了監督政府的職責,到最後爭議依然沒有解決,像是國光石化開發案、GDP成長無法全民共享、肥貓議題…等。她也苦惱於雜誌編排上,該如何更有力道的切入報導,才能再次爭取人民的目光。

  「媽媽,你好棒!」是賴寧寧兩個分別國小四和六年級的小孩對她說的話。她最後閒話家常提到,平時會用心地跟孩子說明自己寫的報導內容,笑說他們看見雜誌上印著媽媽的名字,特別感到驕傲。雖然這只是一句童言童語,但是賴寧寧的確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