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科學委員會舉辦了為期三天「文創的崛起探討數位典藏產業的現在與未來」系列活動,邀請資策會顧問何文雄、台灣藝術大學教授謝顒丞以及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昭珍三位專家針對現今數位典藏議題進行探討與分享。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是指以數位方式處理(拍攝、全文輸入、掃描等),並加上詮釋資料或稱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所謂詮釋資料是數位典藏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其指檔案除了單純儲存外,必須加上檔案本身的內容、背景、屬性等介紹,為儲存的檔案增加更多價值,如此也才真正達到典藏的目的。
數位典藏的價值與價值創造
(照片 何文雄) |
資策會顧問何文雄自「感動元素到產業群聚的思維」之角度探討數位典藏產業概況,何文雄以「蝴蝶」意象為例,他認為台灣的蝴蝶可以被多面向的去典藏與行銷,它是美麗的化身同時也兼具台灣土地生態的動能,若再搭配上浪漫輪迴傳奇的結合,便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素材。 何文雄認為藉由技術、創意、整合與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等四大元素的結合,數位典藏發展就具多面向的可能性。數位典藏出版運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等技術發展及版權管理機制之導入,讓傳統出版在經營上發生改變,創造全新的營運模式。 數位典藏將國家重要並深具人文、歷史意涵的文物以數位形式典藏的過程,此過程不僅將原始的素材經過數位化處理(拍攝、全文輸入及掃描等)再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何文雄指出,在數位典藏中有所謂的2C+4C,從文化(Culture)與創意(Creative)的啟發,加上內容(Content)的塑造、消費者(Consumer)的考量,最後透過電腦(Computer)通訊網路(Communication),其所創造出來的數位典藏產業價值超過產業與數位媒體市場的整合,亦將數位典藏的商業行銷模式訴諸實踐化。 |
廣泛使用、創意實踐
台灣藝術大學教授謝顒丞則分享了許多特殊的典藏案例,這也代表了數位典藏的發展的廣泛性,透過創意與實踐,服務業能夠運用油畫原創作品的色彩圖騰,加上數位形式設計成為餐廳下午茶茶具的組合或企業贈品套件。設計業也能運用水墨畫家的原創作品,再加上數位形式設計、加值,應用在服飾、建材及室內外裝潢設計業。 謝顒丞自「數位典藏產業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作為分享主題,謝顒丞認為 數位典藏的發展是國家型之科技計畫,將文字、圖像、影片及音訊等透過數位化過程,產製出學習教育、休閒娛樂、研究發展及文化生活等多面向產出,最後再透過行銷推廣的手法將數位典藏的價值推向更高的位置。 此外,謝顒丞認為圖書開發以及動畫等模式亦為數位典藏的可行發展,他舉例如「蚯蚓的希望工程」、劇情短片「一天」以及繪本「吉丁的超級任務」等等,都是成功的數位典藏企劃案。再進而透過整合行銷或實體通路、虛擬通路的方式,產生出品牌與銷路。 |
(照片 謝顒丞) |
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
(照片 陳昭珍) |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昭珍則從實踐層面為主題分享「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園禮品為例」。陳昭珍認為從內容到產業有許多需考量的因素,政府層面的視角與個人視角往往有許多差異。若單就產品設計考量而言,銷售對象、銷售價格、產品類型與產品質量是需考量的首要因素。然而找尋合適的製造品與主題並不容易,再者產品品質與原期待不符等問題,皆是產製層面所需要思量的部分。 最後陳昭珍認為,「行銷是王道」在數位典藏之後實品的商業行為甚為重要,會賣才是贏家。面對銷售層面,則需面對代銷的問題,以及是否能成為為代理商的主流商品,產品定位不易若無法明確訂定出品牌則難以累積知名度。謝顒丞則認為創意商品開發與競賽、宣傳動畫、教育學習互動遊戲與電子書都是可行的加值應用。他表示「數位內容隨時等待大家去挖掘」,正強調了對數位典藏內容發展的樂觀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