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針砭時政、挖掘社會各種訊息的新聞媒體運行模式,早已被台灣的社會大眾所接受、習慣,這不僅保護了台灣人民的各項權利,其實也讓從其它國家來到台灣落地生根的新移民、移工們,有了解決問題的管道及情感的宣洩。

最具規模的新移民報:四方報

  目前專門為新移民、移工所服務的平面媒體,以《四方報》最具規模。《四方報》最早2006年9月,受到台灣立報已故社長成露茜的支持而創刊,是《台灣立報》的越南文版,並進而在兩年後創辦《四方報》泰文版,其影響力連移民的母國都不敢小覷。

  現任越文版《四方報》的主編阮舒婷說,曾經一名嫁到台灣的越南移民投書到《四方報》,反應自己寄回老家的包裹信件都會被拆開,裡頭的東西甚至不翼而飛,然而當這項訊息見報後,這位讀者再度投書,表示寄東西回越南不再有被拆開的情況,甚至還會有掛號通知家人領取,可見媒體無遠弗屆的威力。

  《四方報》與一般台灣的媒體不同,有一半的版面是刊出讀者投稿來信,阮舒婷拿出一套明信片,上面都是移民移工們的繪畫,她說越南人很喜歡繪畫或寫詩,在台灣他們就投稿到《四方報》,也有人會將各地的見聞或現況投稿到《四方報》,因此讀者就等於是他們的記者。

  比起如同《四方報》的平面媒體,廣播節目是個更簡易且便宜的傳播方式,《四方報》志工嚴沛瀅,早在2005年時就在台北勞工教育電台開闢【寶島湄江情】節目,雖然自己並非專業人士,在節目初期對廣播機器的操控並不瞭解,但藉由旁人的輔助,到現在也受到相當多的肯定。

  嚴沛瀅說,自從嫁來台灣後,在家都是說國、台語,母語越南話越來越少講,心裡的話變得沒辦法用母語表達出來,在一個機會中參加了廣播節目的培訓課程,才有開廣播節目的想法,雖然是用錄音播出,但有許多移民聽眾會在節目播出時call in進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唱歌、甚至詢問健康或法律問題,藉由這個節目也讓不少人獲得幫助。

揚起移工的媒體力:移工戰報

  相對《四方報》來說,由台灣勞工協會TIWA,協助兩個基督教移工團隊KaSaPi與IPIT所出版的移工戰報,可就沒這麼溫柔,組織部專員許家德是在世新社會研究所就讀時加入TIWA,這是一個以台灣人為主要成員的移工運動團體,主要為爭取移工權益發聲,並使用媒體作為工具,如爭取勞工連署時所製作的「戰報」、開設傳播課程培育能使用傳播工具的移工,讓移工自己拍攝、剪接自己的故事,許家德說,媒體在他們的手上,並非為了平衡報導,而是爭取社會認同的工具。

小困難或大逆境:服務移民工的夢想不停

  雖然台灣科技便利,但以新移民、移工為主的媒體,仍有不小的問題有待解決,《四方報》為台灣立報社發行,美編多是台灣人,常常發生看不懂越南文,而將文章斷在莫名其妙的地方,造成閱讀上的困擾,所以在美編排完版後,還要經由越語編輯看過才行。TIWA則是經費不夠,採訪、撰寫、編版都要自己來,今年少了來自政府的補助,整個組織停擺。

  嚴沛瀅則是想要在台灣成立一個專屬移民、移工的電視台,但經營電視台完全不能跟製作廣播節目相提並論,目前仍只是夢想。

  許家德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名到台灣工作的女子Novia,在之前曾在新加坡工作過4年,期間都沒有講過自己的母語,也沒遇過同鄉,在4年過去後,親戚特別專程載她回去,在路上她彷彿要把4年份的聊天額度一次用完一般,一路上一直講個不停。剝奪了移民、移工的發聲權,就好像把他們當成機器一般對待,這不應該是台灣社會所應容許的狀況。如同《四方報》、【寶島湄江情】甚至TIWA這樣的組織,或許除了幫助新移民、移工之外,也隱含了增加台灣社會包容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