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左起趙善意(民視節目部經理)、林奇樂(編劇)、劉昌德(政大新聞系副教授)、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媒體改造學社日前於台大舉辦「2011媒體公民會議」,關切台灣現存多層面的媒體問題與社會現象。其中「台灣電視劇未來的發展與未來轉型發展」場次主要討論兩岸戲劇節目的交流,從過去的古裝劇到近年的偶像劇與時裝劇,合作關係日漸頻繁。目前台灣面對影視市場的緊縮,合拍劇成了重要因應方式。然此是否能真正為台灣戲劇市場開闢新疆域?仍是待解之題。會議中邀請了民視節目部經理趙善意、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與目前擔任編劇林其樂共同來分享、討論兩岸戲劇生態特色、差異與台灣未來電視製作發展之反思和建議。

兩岸影視合作仍須解決閱聽文化差異
  2008年1月中國宣佈兩岸合拍電視劇將視之為境內國產劇,可在黃金時段播出。這樣的訊息為台灣電視製作帶來了希望,然而趙善意認為其實當中存在必然的挑戰,例如許多台灣長壽劇的劇情是不符合中國大陸對於戲劇內容的要求,因此當台灣戲劇企圖進入大陸市場,改變是必然的妥協。此外,兩岸戲劇合作層面廣泛,除了演員與場景的互通外,其餘幕後資源也在合作之內,這也造成台灣人才流失的部分原因,也間接影響了目前影視產製創意弱化的現象,形成節目抄襲與成品不夠精緻的詬病。

  針對兩岸戲劇合作模式的改變,電視劇製作是否有影響,林其樂認為創作是跟著創作者的生命成長順時而變,當創作者年齡漸增,大陸市場就成了另一個發展的海洋。對編劇工作而言「好故事」是最重要,因此兩岸的勞動狀況並無二致,生態環境是主要的差異,中國對於戲劇限制較多,同時集數和語言使用都有相應規範。然而中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報酬,自然成為吸引人才前往的要素。對此林奇樂表示「兩岸合作對台灣戲劇製作是不是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必然的。」

  人才的轉移部份原因緣於台灣影劇產製面的困窘,對此趙善意強調目前台灣電視台戲劇節目情勢是非常艱辛,廣告預算不斷被瓜分,無線台雖彷彿擁有最多的收視資源,卻因為有線電視的鋪設率與必載條例(must carry),使得無線台雖有高度的收視資源,但真正收益的資金卻相對甚少。

市場整合是大趨勢
  馮建三對此認為,台灣市場的困境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不合作無法達到收支的平衡,但反觀香港卻仍有蓬勃的影視產業,何謂市場大小真正的界定似乎仍具有模糊空間。

  同時馮建三也提出近年來合拍劇發展數據,從1989年至1995年的五十集到2000年至2008年的兩百集成長幅度驚人,且一般被認為兩岸缺乏政治互動的民進黨執政時期,在戲劇合作上並無顯著影響,反之最為興盛。可見兩岸合拍戲劇看似是必然之勢。此外自2004至2009年合拍劇平均收視率高達70%,馮建三對此認為若數據為真,台灣戲劇製作是否有動力積極改善市場與品質,拓展未來出路令人憂心,因此呼籲戲劇節目產製決策層應使台灣戲劇工作環境品質更佳,留住人才,且不能因收視率的穩定就停止發展進步與改善產業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