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亞的「茉莉花革命」到台灣的反國光石化運動,處處可見網際網路的身影,在Plurk、twitter到Facebook,這些以社群交流溝通為主的網站出現後,網路使用者更容易透過這些工具發聲,像是Facebook的「讚」按鈕,只要一次點擊就能表達贊同之意。

  全球之聲中文編輯鄭國威回憶,數年前有網友在個人部落格上,貼上台中「可愛動物園」中,許多貓狗被隨意處置,不堪入目的照片,讓當時網路上大為震驚,鄭國威在自己的Blog上召集網友,前往「參觀」,希望能夠給官方帶來改善環境的壓力。

  在之後的樂生療養院,以及苗栗大埔農地遭強制徵收的抗爭活動中,都能看到鄭國威在網路及事件現場奔走的身影,他回憶當時自己在Blog上寫了許多文字來闡述觀點,若獲得幾十個網友引用或轉載已經是不得了的事,但現在臉書上常常一個活動發起就有幾百上千人按讚,對以前來說堪稱天方夜譚。

  對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代表陳平軒,Facebook確實是一個召集群眾的好工具,從去年開始活動的反國光聯盟,正好經歷了從Blog到Facebook的快速過渡期,他回憶一開始,整個聯盟都是經由Blog對外界號召,並使用Google論壇功能在網路上互相聯絡,僅在大規模抗爭前,才會有面對面的籌備會議。

  到了Facebook出現後,不僅聯盟內溝通使用方便,號召宣傳也比Blog更具影響力,整個網路經營方向,很快的就朝Facebook邁進,Blog僅剩公佈欄的功能,甚至連消息都不一定是最新的。

  但是Facebook的網友數字看來驚人,反應到現實生活後,未必還能保有這股影響力,陳平軒說,有次在Facebook上舉辦活動號召,有3000人點選參加,但實際僅300人到現場,「是很虛幻的數字。」

  經營Blog「漂浪。島嶼」的Munch,曾參與澎湖反博弈的運動,在現實生活中是名記者,他利用在各地採訪的空閒之餘,從事當地的攝影紀實。他認為Blog在未來將慢慢式微,是個無法逆轉的趨勢,但是由於訊息留存度比起Plunk、Facebook高上許多,仍是無法被取代的媒體。

  Munch認為,在Facebook的各種議題,透過了按「讚」的機制,逼迫觀看者表態,而這些議題不僅大眾媒體喜歡採訪利用,甚至能形成向政府施壓的力量。

實際使用Facebook作為社會運動工具的陳平軒說,網路上的力量只是一個運動成功的一個環節,就如國光石化一案,除了青年的力量外,當地民眾、學界、台灣其它關心或支持的團體,大家聯合起來才有如此成果。

  鄭國威認為,國內的媒體在報導中東的茉莉花運動,普遍存在科技決定論,認為Facebook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那些國家的網路使用率都很低,真正改變國家的,是對失業、貧窮等現象不滿的人民,網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吃重。

  而像是跆拳道運動員楊淑君在廣州亞運被判失格、法官在性侵6歲女童的案件中作出輕判、乃至於擋救護車的中指蕭事件,群眾在尚未有完整資訊可供參考前,在Facebook上即有數十萬人聚集討伐,在按「讚」前沒有思考,容易演變成單純的宣洩個人情緒。

  Facebook短時間內就可以聚集高人氣,但在事件過後,要如何將這股力量維持並轉變成對社會有益的正向力量,對有意使用Facebook發展的社會運動者,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