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共同舉辦頒獎典禮。得獎除了肯定得獎人在報導企畫與採訪的付出外,也期盼所有媒體人更堅定地堅守每一個位置,為台灣社會和新聞業再創造璀璨的一頁。

  離開了頒獎台,得獎人心情仍然十分激動,除了欣喜外也一再的感謝評審支持與採訪過程中的協助者。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由警廣晚間新聞獲得,得主之一江國豪認為這獎項是全部人通力合作的結果,他們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另一位得主林夢萍也補充,警廣內部人並不多,一直以來是靠著精兵政策的模式,大家通力合作去完成任務,「每個人都像一塊小拼圖,最後我們拼出了最美的一幅畫。」

  而直接深入危險區域進行採訪、堅守崗位的台視林益如,因〈紐西蘭地震〉報導獲得了電視類即時新聞獎,對採訪過程的困難重重與紐西蘭當地人的協助仍是滿心感激。林益如感慨的說「那時真的都快要躺在地上落淚了。我想新聞採訪真的是沒辦法靠個人克服困難去完成,這一路上我真的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感受到許多好心人的溫暖。」

  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得主劉力仁,因〈爐碴亡國〉獲獎。他也同樣強調,特殊報導絕非單有熱情便足夠,更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支持與配合。他說「我真的非常感謝,過程再怎麼辛苦也值得。這是一個非主流的議題,在新聞界常常是被弱勢化的。我覺得要做這樣的主題單有熱情也不夠,所以非常感謝報社的支持,以及一直以來環保團體的幫助。」

  此外,另有多篇報導議題是較少被關注的主題或族群,對此多位得獎人都表示,這是屬於社會的一部份、一份子,應要給他們平台發聲也要給予目光關注。

  2011年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得主黃順星認為記者作為研究主題已經被忽略很久,這次透過文字讓研究回到人的主體上,是最具故事性也最能吸引人的。討論「人的主體」除了記者,還有弱勢族群的關懷,廣播類專題新聞獎得主詹婉如探討〈台灣現代奴工事件〉,對於報導得獎她表示這些人是被社會忽略的一群,透過報導能把這些這真相展現出來,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而平面媒體專題新聞獎得主呂國楨也認為,社會關懷的報導不應只是如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台灣的弱勢社會。同時,新聞評論(時事漫畫)獎得主于國欽也正巧呼應了這樣的看法,他認為「抗爭下的正義不是真正的正義;選舉出的福利不是真正的福利。所以我們要持續對政府監督,這是一段長期要走的路,不是到了選局期才去關注。」唯有持續的對社會關注、給予政府適當壓力才能促進社會導正許多問題,並往前邁進。

  另一方面,由於新聞獎的肯定,得獎人也更增加了自我肯定與自我期許,新聞攝影獎得主蕭耀華雖本人沒到場,但仍透過手稿帶來極具意義的感言,「我過去一直在想是否我並非像賞識我的人想的那麼好?但如今在獎項肯定下,我想我還能再走一段。」表達出這樣的肯定對於一直在新聞業各個角落耕耘的人具有莫大的鼓舞意涵,讓人有持續往前的動力。

  而國際新聞報導獎得主卓冠齊也感謝了平台給予的空間,「卓越新聞獎給了各種新聞一個平台,讓我們的努力得到肯定,希望未來繼續有這樣的機會。」此外,調查報導獎得主李惠仁不掩飾興奮感動,發表感言時想到過程的種種甚至激動落淚,他表示「我從來沒有如此期待過得獎,希望未來可以繼續累積能量,持續給政府施壓,做對的事。」正因每一位得獎人都抱持著這樣「做對的事」的態度,才造就了這些優秀的新聞報導,也讓獎項更具正面導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