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www.vita.tw)自一九九七年創辦至今,歷經十四屆新聞系學生的經營傳承,秉持「為弱勢者發生、為奉獻者立傳」的精神,曾經報導過植物人邱佳信甦醒、肌肉萎縮三兄弟力學向上、視障者組團攀登玉山等動人新聞,更在二○○七年登上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月刊,被封為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一九九五年,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受「醫療奉獻獎」主辦單位之託,率領學生採訪全國奉獻獎候選人的動人事蹟,許多出身自中產家庭的學生們,透過親身的接觸與訪查,深刻體會到社會公益的可貴,也彼此激盪出以新聞專業為弱勢者發聲的初衷。一九九七年,《生命力》正式在系務會議通過,與《新莊報導》一併成為輔大新聞系專業實習的兩大媒體,每年由新聞系大三的同學輪番實習,體會媒體作為一種社會公器的監督責任。

多文體混搭的實驗過渡期

  二○一一年《生命力新聞》進行改版,指導老師陳順孝意識到網路科技掀起媒體轉型浪潮,多媒體敘事勢必成為傳播主流,決定以《生命力新聞》作為實驗媒體,打破文字的思考邏輯,改以多文本混搭的方式將新聞滲入更多的網路空間。所謂的多文本混搭,是以網路為基礎,跳脫文字模式,以聲音、影像、網絡連結,將新聞以適合的模式播報出去,例如當新聞寫到「悅耳輕柔的嗓音」時,能輔以影音檔讓閱聽大眾馬上體會到悅耳的音樂;談到公益活動在全台串聯時,能用Google Map標註所有地點,讓民眾查詢到離自己最近的地點,進而響應活動。

  然而轉型勢必伴隨著陣痛與迷惘,二○一一年六月,接手《生命力新聞》的第二十九代總編輯郭逸君回憶到:「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老師要什麼?每次開會都推翻上一次明明決定好的事情。」

  在摸索嘗試的過程中,大家都不知道最後的成果究竟為何,但是正因為沒有界線才能無邊際的使用各種文體搭配。在陳順孝老師的指導要求下,大家開始嘗試以多媒體敘事的新聞製作方式,希望以大眾最廣泛接受的影像講故事,因此生命力的新聞特色就是採用大量的圖片、影像搭配一點點的文字,希望能使新聞能夠在網路上快速流通。

  然而這對習慣文字思考的新聞系學生來講,是一大考驗。

  從暑假就在跑新聞的紀錄觀點記者陳鷖人,回憶初期改版的陣痛仍心有餘悸。一開始大家照著規矩跑新聞,結果老師偶然看到有人的採訪以短片呈現,效果出奇的好,馬上推翻大家原先做好的成品,要求再以更多元的方式表現新聞。縱使每次談起那段兵荒馬亂的時期總會氣到跳腳,但是記者陳鷖人與黃約瑟最後以一篇「恩友義診聯盟 為貧者健康把脈」證明多媒體敘事的無限可能性,透過報導他們不僅傳遞恩友診所免費為貧民義診的精神,更利用Google Map將全台七十多家義診聯盟標註起來,讓民眾直接查詢離自己最近的義診地點。

生命力的經營之道
  經驗必須記取,成果必須累積。生命力新聞一個學期換一批新的學生,為了讓經驗不斷傳承累積,透過知識管理系統,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撰寫實習週記,將實務經驗的每一個環節、作法、疑問與心得點滴記錄,未來交接給下一代經營者時,能讓後人快速進入狀況,相同的錯誤能快速轉換為經驗的累積。

  以二十八代生命力新聞經營者為例,透過總編輯陳郁雯的實習報告,能檢視到生命力新聞受到時間與地域侷限,大多採集北部新聞而忽略其他地方的重要消息,建議應擴大招募生命力種子,讓全台灣各地的公民記者交流響應。而這項擴大計畫也成為生命力新聞下一個要努力的目標,更突顯其精益求精的報導態度。

  「『打造進步未來』是生命力新聞的宗旨。」第二十九屆生命力新聞社長衛暄昀口氣堅定的說。

  「打造」指的是生命力新聞必須要以實際的行動採集製播公益新聞;

  「進步」就是要秉持初衷,為弱勢者探尋出路、伸張正義;  

  「未來」就是必須要不斷提升經營模式,不僅要跟上時代的潮流,更要以實驗媒體的身分測試多媒體文本的各種可能性,而《生命力新聞》作為多媒體轉型期的實驗平台,以先鋒之姿繼續嘗試下一種文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