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台灣共有廿七所大學設置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其中五所學校設置新聞系,每年的畢業生不計其數。但是這些畢業生未來真的想從事新聞行業嗎?他們在校所學習的技能,真的足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傳播環境嗎?透過校園實習媒體的經驗,或許是讓學生們最直接回應這些問題的開端。

關心在地:深入社區的報導模式

  《新莊報導》與《生命力》新聞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實習媒介,每年由大三的學生分成兩組輪流實習操作,透過實際的編輯採訪經驗,提早認識業界工作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探索個人性向,更可以做為未來從事新聞行業的重要依據。

  《新莊報導》創立於一九七二年,經過幾次的轉型後向政府登記為社區雜誌,為新莊區民提供最新、最即時的在地資訊;《生命力》新聞則走網路傳播路線,以「打造 進步 未來」為旨,致力「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兩個性質與工具截然不同的實習媒介,在發揮媒介傳播的功能外,更多了一層重要意義:讓本科生提早接觸新聞工作,在還未真正踏入業界前,透過實務經驗省思未來出路。

  《新莊報導》的前身為《傳播者》,起初是第一屆校友創立的班刊,而後轉型為專門報導傳播與文教新聞的系刊,不久便納入正式課程,擴大服務對象至全新莊地區。《新莊報導》定位為社區刊物,劃分為「市政組」、「文教組」、「生活組」與「社會組」四條主要路線。市政組底下再細分各公家機關、立委、市議員與重要工程單位;文教組則佈線在新莊區各所學校與文教機構;生活組主要提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飲食、醫療、娛樂、消費等民生資訊;社會組則派駐到新莊各派出所、消防隊與救援單位上。每一位記者除了有固定負責的線之外,還會分配到兩個以上的鄰里區域,透過勤跑鄰里基層的磨練,讓記者了解新莊在地區民的聲音並建立地區意識。

實習媒體的限制:跑新聞還是交作業?

 

  《新莊報導》的分線制度貼近目前業界的模式,上至政府機關、下至民生娛樂無所不包,然而實際運作的情況仍有許多限制。

  學生實習媒體常碰到的問題是學生並非全職記者,系所也不鼓勵學生翹課採訪新聞,因此突發事件的採訪常讓記者面臨兩難抉擇;再者,實習媒體不比業界有制度升遷的現實壓力,對新聞採訪沒有興趣的人,易將「跑新聞」當成「交作業」,只要每一期考核前達到基本稿量後就不再追新聞;此外有越來越多記者習慣上網「看新聞」,追蹤早已確定會發生的事情,例如廟會活動、市長剪綵或典禮落成,忽略平日建立人脈重要性,鮮少與消息來源互動,更甭說獨家新聞的可能性。

  縱使學生實習媒體有許多限制,但仍然是磨練未來記者的重要管道。高中時期就立定志向要當記者的郭恩汝,實習《新莊報導》時擔任社會線記者,曾經因為比各大媒體搶先報導「新莊分局查獲卅公斤毒品」新聞,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記者的使命感。

點燃記者的使命感:讓實習更具意義
  談到實習《新莊報導》的心得,郭恩汝認為人脈的建立非常重要,她曾經為了調查新莊歷史古蹟水牢,透過各方管道接觸受訪者,但是對方始終不願受訪,在郭恩汝鍥而不捨的追查下,甚至請出受訪者的頂頭上司前往,最後才完成報導。

  「雖然要完成一篇報導需要花費許多心力,但是當你看到一些新莊區的義工媽媽搶著看每一期的《新莊報導》,真的會很感動。」

  談起跑新聞的經驗,郭恩汝也感嘆到許多人因為學生報能見度低,而不願接受採訪,她說,曾經有個一起跑社會新聞的同學,因為勤跑新聞,比其他媒體還早掌握資訊,但是里長最後還是把消息給了《中國時報》,只因為學生刊物的曝光率不高。縱使如此,郭恩汝認為在校所學習的編採經驗,對於日後到業界工作有許多幫助,今年暑假她到中廣擔任實習生,當大家一起出去跑新聞時,回來的稿子只有她的最完整,因為在《新莊報導》的磨練讓她迅速掌握新聞重點。

  《新莊報導》雖然是輔大新聞系的實習媒體,但也有幾分實戰意味,指導老師何旭初常告訴同學:「不管你有沒有興趣,你都得認真做好你現在該做的事,這是將來在職場上可長可久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