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五分鐘的時間,拍攝一部以台灣特有為主題的短片,沒有形式限制,更沒有題材框限,你會如何來呈現?

  本刊這次特別專訪民國100年度的金馬影展策展人,同時也身兼《10+10》監製的聞天祥老師,和我們談談這次製作電影的甘苦談。

  《10+10》集結二十位資深和新生代導演,跨越世代的鴻溝,共同創作這部一百分鐘的電影,剛好今年又適逢建國百年,金馬影展用這部片,不僅向世界展現台灣導演豐富的創作力,也期待台灣的文化與軟實力能被全世界看見。
——————————————————————————————————————————————————————————

  《10+10》給這些導演自由、無邊際的空間,他們也用了豐沛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台灣特有的精神和文化,都集結在這一百分鐘。

《10+10》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口味?
  聞天祥回想起當初構想、策劃《10+10》是受到電影《浮光掠影》的影響。這部紀念坎城影展六十年的電影,是由三十三位國際知名導演各自以三分鐘呈現他們各自心中「屬於電影院」的故事,這給了他一個啟發,想要在民國一百年這個臺灣跨世紀、值得慶祝的時刻,推出一部電影,內容必須能夠再次推翻台灣電影界的想像,並且凝聚台灣電影的能量。

  《10+10》由侯孝賢導演開頭,力邀其他十幾位導演共同投身參與。身為監製的聞天祥坦言:拍攝《10+10》的過程中,其實遇到不少困難,像是沒有足夠的經費,所以每個導演和劇組僅能在少少的預算下去構思自己的作品,甚至還可能超支。

(右為聞天祥)

  不過,聞天祥回憶起首映那天,觀眾熱烈的反應和外界所有正面的回饋,他說:「最後看到結果的時候,真的很感動。」

  或許真如聞天祥所說的,台灣電影界真的好久沒有這樣一場盛會。

  這二十部風格截然不同的短片一起架構,能不能巧妙的連接、引導觀眾的情緒,是電影成功與否很重要的關鍵,要怎麼不造成觀眾在觀賞上的壓力,又能完美的呈現戲劇張力?聞天祥表示,這次《10+10》最重要的剪接工作。而這個重責大任,就是交由剪接大師廖慶松一手包辦。廖老師必須先將所有作品看過一次,才能依據不同的調性去分類。這個過程中,就連所有導演事前也都不知道自己會被安插在影片的哪一段,因為排序單不斷反覆修改才定案,我們也可以想見,要進行這項「浩大工程」,必定需要龐大的的時間和精力。

  聞天祥老師認為,《10+10》這次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帶給大家如此刺激又新鮮的體驗,這位幕後推手,必定是功勞不可隱沒。

部部都精彩 聽見台灣的聲音
  已經先睹為快《10+10》的觀眾幾乎都會討論最喜歡的短片,我們當然也不例外的問聞老師,拋開導演的個人偏好,導演認為這次的短片之中哪一部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他半露為難的告訴我們:「很難!實在是每一部都很精彩」。

  老師將這次《10+10》比喻為一碗什錦麵,料非常豐富非常實在,細細品味更能發現其中的細緻之處和美味,且每一部短片的位置都有其意義。

  聞天祥提到,影壇新秀鄭有傑的《潛規則》是讓他驚豔的作品之一,鄭有傑是在一個因緣際會的巧合下,才參與這次的拍片計劃,他雖然是《星空》導演林書宇的代打,不過卻表現的可圈可點,拍了一部幽默輕鬆又帶有點荒謬的短片,就像當兵的回憶,經歷的時候覺得很可笑,可是事後聊起來卻是還滿有趣的一段回憶。

  鄭有傑也表示,很榮幸能參與《10+10》計畫,拍每一個東西都是對電影的表白,他相信每一個在台灣拍片的人,對電影都有同樣的熱血跟信仰,只是每個人的方式不同、類型不同,電影能忠實地呈現每個創作者的生命歷程。

  朱延平導演的《無國籍公民》也帶給觀眾很大的震撼,他拍出台灣對於泰緬孤軍第二代、第三代的冷漠跟不夠照顧,並找來小甜甜擔任女主角,整個尺度大開。朱延平一向拍的都是比較商業,比較顧慮觀眾會不會笑、會不會哭、會不會不耐煩,或是到幾分鐘要有一個高潮,是一個比較職業化的工作,直到面對這部短片的企畫,短短5分鐘的片長讓他完全沒有這個壓力。

  朱延平說:「非常喜歡這種感覺,這是之前沒有過的,很珍惜這次的工作機會。」他還提到,台灣的電影重視的是把問題點出來,常見以校園暴力或是死刑犯為題材,這就是可貴的地方,每個導演都希望能提出問題,說不定能解決一些以前解決不了的,或是讓大家可以過得更好一點。

  再談到陳玉勳導演的《海馬洗頭》,這部短片同樣獲得許多佳評。陳玉勳說,自己其實脫離電影圈很久了,這次受邀回來幫忙,坦白說壓力很大,一想到要跟其他的優秀導演放在一起,就覺得不能太漏氣,因此很用力地寫劇本。這部短片以台灣人熟悉的洗頭為出發點,找來柯一正導演、柯宇綸還有李烈擔綱演出,是很妙的組合。陳玉勳提到在拍片的初期他就開始想一定要玩得很兇、很瘋狂、天馬行空,至少自己要很過癮,就算沒有人看,至少自己要很爽,已經很久沒有這麼有熱血了,覺得很過癮也很開心。

  最後我們也開玩笑的問聞天祥,如果給他一次當導演的機會,他會想拍攝什麼主題的短片?他笑著說其實自己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和導演陳國富的《初登場》風格很相似的作品,應該也會是以懷舊、重述童年的某一段主題為發展,呈現台灣早期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