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的公民記者主要由長榮大學大傳系電視新聞組的同學負責。同學主要都是大四生,憑藉著對新聞熱忱與嚮往,努力在自己的學生生活中,多兼一個公民記者的身份;對他們而言,如果他們的新聞能夠被公視的公民新聞報選上,那麼這這對同學來說都是一種肯定與成就感。
志趣是跑新聞的原動力
每個選擇電視新聞組的同學,除了對新聞有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畢業後都決定要從事新聞相關的工作,「公民新聞」對他們而言,是一個磨練實力以及與業界接軌的跳板。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作品都會相當要求,也會盡力完成每個禮拜的稿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質與量都兼顧。
長榮的公民記者常常會參加各種新聞相關的比賽,像是「TVBS大學新聞獎」、「PEOPO公民新聞獎」以及「校園老屋欣力獎」等等的比賽,這些比賽的作品之後也都會上傳到「長榮公民新聞網」。同學們藉由比賽的主題去找題材,像是廖佳祺同學報導的「不當大哥當廚師 烹飪重生好滋味」,是以「第五屆TVBS大學新聞獎」的主題『希望』而找的題材;洪彩婷同學參加「校園老屋欣力獎」,做了一則「老屋融合非主流電影 Kinks逆向復古」,讓大家看到老屋展現出來的新生命。
參加實習營找到自我定位
同學們暑假的時候也會參加公共電視新媒體部舉辦的「PEOPO公民記者實習營」,除了訓練製作新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實習營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思考自己為何要拍這則新聞?希望這則新聞能有什麼樣的迴響和改變?
同學們從「公民新聞」不設限的題材跑起,接觸不一樣的人事物,也透過跑新聞建立起自己的人脈,並從中學習到如何去尊重別人以及做最正常及客觀的報導。
從小故事才到大新聞
大傳系指導老師陳彥龍表示,對新聞有熱忱的同學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絕對是正確的選擇。從發掘你身邊的小故事開始,學習如何做出一則可以感動你自己也可以感動他人的新聞,並且去培養自己的新聞道德以及製作新聞的能力。
其實社會上也是有很多的媒體業者,努力在改變現今的媒體亂象,維護新聞人該有的倫理道德,但能做的還是有限。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呼籲要從大學裡傳播科系的學生開始訓練,提升學生們的媒體素養及新聞的專業,培育更多優秀的新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