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學的蘇鑰機教授受邀至輔仁大學傳播學院講授「傳播科技論在當今社會的意義」,當天不僅吸引許多研究所學生,更有大學部同學慕名而來。蘇鑰機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長期研究科技與傳播媒介的應用,擅長以社會學的觀察角度探討傳播問題,並以引文分析的數量化方法進行驗證。
|
蘇鑰機教授_夏嘉翎攝 |
人類在創造工具的同時 也被工具深深影響
演講一開始,蘇教授就以三個I闡述新聞意義,分別是Importance、Interest以及Immediacy。開宗明義指出,他認為新聞就是要包含重要資訊、趣味性,並且是迅速立即發生的事情。
對於傳播科技在當今社會的意義,蘇教授先從麥克魯漢談起,有鑑於新興科技在工業化、個人化的時代中不斷推陳出新,媒介的使用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麥克魯漢早在1964年網際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就大膽預言地球村(Global Village)將是未來趨勢,在大家還沉浸在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富足時,他更洞燭先機說道:當人們在發明新興工具的同時,這些工具也潛移默化影響了人類行為。
例如電視的出現,模糊了許多標準界線:小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節目模仿成人的說話,顯得過於古怪早熟,反之成年人講話態度偶爾又顯得幼稚無知;又如同公眾人物與平民大眾的界線也隨著電視趨於模糊,每天看到政治人出現在電視上,民眾因此習慣了日常生活充斥這些人物,逐漸感到熟悉,但實際上公眾人物與民眾生活圈仍有差別,電視的興起讓公共與私人界限不再二分。
科技決定了當代社會?
麥克魯漢與殷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同屬多倫多學派的傳播學家,在科技決定論中有許多精闢見解,其中幾個重要的名詞觸及了這個理論的內涵,其中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是將科技視為原因,探討其對文化的影響;具決定力的科技(determined technology)以科技當成一種影響;社會建構的科技(socially constructed technology)則是將科技視為一種結果也是一種原因,然而科技決定論也面臨太過單一化的批評與挑戰。
針對麥克魯漢與互聯網的研究,蘇教授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分別探討麥克魯漢對當今社會還有什麼現實影響?麥克魯漢與那些領域有關聯?麥克魯漢究竟歸屬哪一領域?透過SSCI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系統的索引,發現截止至2011年6月跟麥克魯漢有關的指引多達2491筆,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互聯網蓬勃發展之際,跟麥克魯漢相關的索引飆升最高,平均一年就有70筆相關索引。蘇教授分析道:「除了數據庫(SSCI)本身越來越大之外,我覺得互聯網在這十五年的發展是一個原因,在過去十年講到的web2.0、global village受人注意都有關聯。」
生活即研究 研究即生活
圖二:許多聽眾台下聆聽並熱情發問_照片由輔大傳播學院提供 |
蘇耀機教授不僅擅長做研究分析,更會將研究思考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蘇鑰機教授提到自己某次到香港頗負盛名的黃大仙廟求籤,求籤的同時不禁思考到底是好的詩籤多?還是壞的詩籤多?一開始蘇老師假設壞的籤比好的籤多,基於商業考量,民眾求到壞籤後勢必會好好行善以求轉運,不久後會再來求一次看看運氣是否變好,這樣子廟宇才會香火鼎盛。有了假設之後蘇教授開始蒐集黃大仙、觀音、關帝、天后、文昌與月下老人的詩籤,透過內容分析比對後,得到了結論是號碼尾數為2、6的詩籤最好,8、9的詩籤普通,而尾數是4的籤通常是壞的。蘇教授與台下聽眾分享靈籤研究的生活化運用後,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
新聞系四年級的陳慕容說:「沒想到日常生活中有這麼多事情可以透過研究來分析,真的很有趣。」曾文萱同學則表示,以往只在課堂上學到麥克魯漢的理論,這次的演講讓她了解理論與實際生活的連結,而最後「求籤」的內文分析更是精彩,原來生活中到處都有可以研究的題目,只是自己能不能發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