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新聞圈踏進真正的新聞界
  一如陸續出現的一些媒體報導所說的,《不能戳的秘密》其實從拍攝到上架播出、再到獲得卓越新聞獎引發許多媒體跟進報導農委會隱匿疫情的議題,歷經六年的拍攝,八年的調查,整個繁複的過程本身就充滿故事。他的太太劉瑋在媒體提到,不是學科學出身的李惠仁,在調查期間不時要消失幾天到中南部採訪、查訪臭味燻天的雞場、收集檢體送驗,有時為了拍攝畫面,不論是溽暑或是寒冬,再冷再熱或再累都堅持拍出一個好畫面,即便回到台北家中都還經常熬夜查資料和閉門閱讀生澀的英文研究報告,這一切就是要讓真相曝光,逼官僚說實話、負責任。

  然而如何把艱澀、冷門甚至乏人問津的禽流感議題清楚呈現,讓讀者很快理解,當中的構思確實花不少功夫。有人批評《不能戳的秘密》質疑李惠仁:「你怎麼可以說一開始他就是隱匿疫情」。李惠仁說他也很掙扎,因為臺灣科普教育很差,光是非法疫苗這種最簡單的東西就涉及許多一般人不瞭解的知識,若要再進一步說明禽流感問題,當中就涉及到更多病毒、RNA或鹼性氨基酸等的科普知識,勢必使影片內容必須花去許多篇幅。另外他也思考,透過這個調查報導他如何跟官方講證據,或者讓觀眾多瞭解議題的嚴重性,權衡之下,最後李惠仁決定將整個故事呈現,反過來操作,先指出隱匿疫情的事實吸引大家注意,然後再逐步透過畫面、採訪和分析詳細說明。「因為我調查六年,我已經很明確知道」。

  不過影片製作完成後,並沒有因此就順利完成監督調查的影片目的。李惠仁知道光拿影片給官方還有少數人看是不夠的,還需要爭取曝光機會、透過大眾迴響,禽流感問題以及官員隱匿疫情的問題才能夠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他一開始便設想透過報名卓越新聞獎,設想若能夠獲得提名或者獲獎,那麼這個紀錄片才有意義。因此他積極的尋求上架、播映的機會,以便能夠獲得報名卓越新聞獎的資格。然而,即便李惠仁跟各家電視台、過去媒體圈的老朋友提出願意無償提供播出,他們卻都告訴他,「可能沒有辦法」。部分人甚至認為電視台會接到農委會的委託案子,因此不願刊播。

  最後李惠仁尋求網路媒體的播出,獲得不少網友迴響後,隨後更在2011年年底獲得卓越新聞獎,逐漸擴大媒體效應,這個整過程堪稱是一場突圍。現在回想,李惠仁更覺得當初尋求網路媒體,正好可以讓觀眾能夠看懂比較艱深、深入的報導:「以前我們都覺得走傳統媒體,覆蓋面很大,但是沒有辦法像網路有長尾的效應,很多人可以重複看,慢慢看懂,到最後有網友放在Youtube擴散出去。」

期待更多人加入調查報導
  媒體是第四權,拿到證據,讓不法、不公義的事情受到檢視,這是重要的新聞價值,李惠仁希望更多人一起投入調查這個行業,因為越來越少的調查、新聞就越來越容易被操弄,「有更多的調查,真相比較容易顯現出來」。他相信,只要這個社會願意找回調查報導的精神,那麼官員也比較不敢隱匿事實。

  「現在很多人很怕調查報導會得罪人,因為現在記者越來越擔心怕破壞跟消息來源的關係」。李惠仁說,他曾參加過一個歐洲紀錄片影展,看到一部德國調查報導的影片大受影響,他說那個紀錄片內容是一家德國電視台調查法國電視台新聞造假問題。這讓李惠仁心想,國外都可以做到這樣,國內的記者同業為什麼還要怕跟消息來源跟同業打破關係?

  李惠仁也知道,在主流媒體很多東西不能作,離開主流媒體後他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現在他看到臺灣非主流、公平新聞的蓬勃,特別是才成立不久的調查報導平台-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我覺得weReport的雛形已經出來了」。也許,未來有越來越多人、離開主流媒體的人,也可以尋找到自己的另一個平台,但仍然在同樣的新聞圈,實踐的新聞價值,報導真相,追求公義。至於李惠仁,他也會繼續在這樣一個新聞圈中,持續戳開那些「不能戳的秘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