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Makiyo及其日籍友人涉及酒後毆打林姓計程車司機的新聞事件,連日攻佔各大媒體重要版面長達兩週以上。各大電視新聞台更以大篇幅,甚至聳動、渲染方式報導此事件,部分新聞媒體則遭指責,出現編造故事、不當模擬、臆測案情等違反新聞倫理的作為。
即便整個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然而若干新聞及談話性節目越演越烈,不乏有媒體名嘴、主持人疾言厲色、道德譴責Makiyo等涉案人,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亦被質疑罔顧當事人應有的司法人權。
整體而言,所謂的「Ma幫暴力事件」,社會大眾看到的不僅是Makiyo等人所涉及的脫序及暴力惡行,亦同時看到了臺灣媒體的失控表現。難怪主管機關NCC會接到不少民眾投訴,並公開提醒媒體應該注意報導「過度密集」及「媒體審判」等問題。媒改團體、學者專家以及南方朔等資深媒體人亦紛紛呼籲,媒體要自律、大眾需冷靜。
資深媒體人王健壯評論此事時,曾引用美國辛普森案辯護律師德蕭維茲(Alan Dershowitz)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國家是否有真正的民主自由,試金石之一就是替那些有罪之人或者為世人所不齒之人辯護的那些人的態度。」
德蕭維茲的話,點出了媒體審判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已觸及司法和民主的根本精神,也反應出「媒體審判」現象似乎很容易找到豐沃的滋長土壤。那麼,我們應有如何的省思與作為,方能強固媒體專業與媒體素養,讓問題可以獲得重視,而不會在日後一再重複上演?
101年度第一場卓新論壇,我們特別邀請到三位重量級的專家學者,就Ma幫暴力事件以及臺灣媒體失控現象,深入討論「媒體公審」所涉及的問題。以下是本次論壇的幾個討論題綱:
一、 「Ma幫事件」所出現的媒體公審觸及哪些層面的問題?(如新聞倫理、司法、社會正義、人權等等)
二、 新聞媒體與司法之間應維持何種健全的關係? 應該從哪些角度來看媒體公審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
三、 監督、批判是媒體彰顯第四權的職責所在,然而其中的尺度應該怎麼拿捏?
四、 過去國內外有哪些參考例子值得媒體借鏡?媒體可以採取哪些做法來避免出現過度媒體公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