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觀眾提問
(1)Marcy Mason (Arlington, VA):來自傳播媒體或是像twitter這類部落格的新聞題材,可信度究竟多高?
Ann:仍待驗證,而且還是透過個別使用者的驗證。通常是由編輯詳閱相關資訊,藉此審核內容的精確性,而難處在於所有資訊全都在參雜在一起,要從中找出具有信度的資訊並非易事。
Q:舉例來說,這個年代就某些個案而言,twitter上的資訊也算是一種新聞媒介,畢竟已經有這麼多記者被淘汰,也許你以為那些報導內容是靠自己挖掘到的,其實都是透過社群網路得到的資料。
Ann:網路資訊大部分可靠,少部分則需存疑,資訊往往來自那些積極發表的活躍者觀點,每當搜尋資訊時,提供者也反映了他們個人的動機與主觀;而當我們對於資訊內容感到懷疑,真相究竟為何其實是不確定的。
Charles:關於撰寫網誌這點,我們都曾努力試著扮演好新聞工作者,我一直認為我們的部落客或特派員經營的專欄,通稱為「記者手札」,是新聞工作的一項偉大傳統,記者遠赴伊朗或阿富汗採訪新聞回來,記錄所見所聞,完成所謂的「記者手札」,這是一種無價的收穫,現在則轉化成撰寫網誌的方式。
(2)Joan Simms:如何評估先遣特派員所取得的資訊?如何運用於國際新聞報導?
Charles:這是一種當地實況報導,像在中東,如果想要了解阿拉伯,就必須透過當地報紙了解當地生活文化,這也正是當地特派員的功勞,我們可以透過網路直接存取這些資訊,可見特派員的存在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他們會說當地語言、閱讀當地報紙,同時與我們保持聯繫,從美國觀點來看,無論官方或民間媒體,從國外連線回美國是新聞報導必備的。
(3)Gwen Chishlm Smith (Bowie, MD):如何辨識新聞的可信度?
Charles:新聞應盡可能呈現各種觀點,但這必須有勇氣整合許多線索,尤其這是來自科學家的提問。舉例來說,氣候變遷報導的盲點在於,一方面科學家宣稱問題不大,而另一方面全球暖化確實極為嚴重,甚至危及下一代;事實上這之中有兩個觀點,卻沒有被串連在一起,整合起來的報導應該是這樣–科學研究院裏有一千位科學家,其中九百九十位認為氣候變遷對地球存在重大威脅,其餘十位則是受惠艾克森石油公司的贊助。如果不做以上這些必要的連結、呈現如實的報導,我們就不能算是可靠的新聞。
Q:回顧1934年「福斯電影新聞」的珍貴畫面,關於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訪問法國期間遇刺的報導,這段影片拍攝數周後,由遠洋客輪運送抵達美國,在戲院上映期間,超過三百萬人觀看。而後,電視的發明徹底改變了全人類取得新聞的方式,如今我們也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Ann:從新聞工作的觀點思考,我對這份工作秉持的態度,就是思考何謂最好的報導、所探討內容是否有益於美國大眾,精確的標準是絕對不容妥協的,整體而言,許多資訊持續發生中,從南斯拉夫國王遇刺的影片可以看出,這段進程的確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所有精確也是積時累月得來的。
Q:Charles,時至今日我們歷經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從一百年前到現在,你的看法如何?
Charles:1934年的新聞剪輯呈現了真實,那2034年的真實又是如何,我們必須參與其中親自見證,而「全球報導」就是一種實況採訪,也是實況報導最佳範例,手持相機、實地採訪的記者,正是新聞所需要的。
原文來源:The Future of News: Glob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