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開始台灣正式開啟數位元年,力圖發展數位媒體,當中涉及到數位媒體經營以及新媒體平台建置等問題,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辦「數位媒體與新媒體平台之政策與市場競爭策略」研討會,其中第四場論壇邀請三位國內外重要學者針對新媒體平台的行銷策略這一塊進行知識的分享,包括來自台灣、美國和韓國的石佳相、Edward Malthouse以及Dong-Hee Shin,分別提出他們對媒介生態的觀察與見解。

數位匯流的行銷環境就像彈珠檯遊戲
  美國西北大學整合行銷傳播學教授Edward Malthouse,在研討會中深入淺出地描繪出行銷現狀的輪廓,並詳述媒介匯流對行銷產業造成的影響。他接續Shultz、Pick與Hofacker等學者的研究,呈現出目前消費者的網絡化以及他們與業者之間的協商關係,如何影響著現今行銷產業的面貌,並透過追溯歷史的方式揭示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他清楚界定新媒體的六種特性,並將行銷環境比喻為彈珠台遊戲,提出目前環境的一般行銷策略過程。
  Malthouse表示,新媒介對消費者關係帶來極大影響。首先,業者和消費者的關係能夠僅僅藉著第三方(媒體、零售商)而建立。此外,數位媒體通路讓消費者能自行產製媒介商品以及廣告,網絡的特性更讓消費者可和全世界各地的人分享關於產品的優缺點。最後,網絡化的新媒介通路可降低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因為消費者被賦予更大的權力,且消費者必須了解買方和賣方是經由互惠關係而得到價值,因此是形成一種協作的關係。Malthouse以Dove公司為例,說明行銷策略和彈珠遊戲台原理的相似性。多芬香皂曾經舉辦廣告大賽,當時決賽的廣告拍攝作品被放置在多芬的官方網站上,有的參賽作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行銷策略,就如彈珠台遊戲的玩家在操控時,難以完全控制彈珠的路徑,有很多未知的情況和效果會發生。

N-Screen模式是數位媒體發展的下一步
  鑽研電訊傳播管理的韓國學者Dong-Hee Shin,他的研究特別聚焦在消費者使用新平台的意圖,他結合創新傳佈理論以及科技接受模式,採取實證研究,調查N-Screen的接受度。N-Screen模式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強調供給通路的多樣化與服務的連續性,假設同一個使用者使用各種裝置,就必須建構一個多樣裝置的整合平台。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電視等裝置廠商、電信業者與網路業運用各項商業策略,都促使N-Screen的市場成長。
 在會議中Dong-Hee Shin談到N-Screen模式的相關政策與管理意涵,他指出,多銀幕策略(multi-screen strategy)在世界各國蔚為風潮,例如在美國,AT&T早已開始提供三銀幕服務(3-screen service),另外英國的BBC也祭出iPlayer的服務。然而,他表示目前各界對N-Screen的意識仍然不足,除了服務費偏高之外,目前提供服務的業者也還尚未訂定一套標準的費率。他認為未來應該發展一套有效的合作型生態系統(partnership ecosystem),讓新服務與新內容可以更迅速地傳佈開來。例如賈伯斯的智慧生態學(Smart Ecology),是由電視、iPods、iPhones以及個人電腦、其他裝置和龐大的研發社群等形成的一組互動和循環過程,重視使用者的價值和體驗。

媒體內容匯流及跨平台服務
  最後,在政治大學國際傳播學程任教的石佳相博士在會中負責說明,近年來數位電視和其他新媒體的發展情形。他表示,過去由於封閉的商業模式,使數位電視新媒體的受到限制。有鑑於此,歐洲廣電聯盟(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嘗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叫做混合電視模式(Hybrid Mode)。系統業者與智慧型電視終端聯結,提供的服務兼具電視內容還有其他網絡的應用。電視節目將有機會供應混合式的內容,同時接收廣播、寬頻等訊號,包括「第二銀幕應用程式」(Second Screen Applications)以及「跨媒體電視」(Transmedia TV)。例如,電視用戶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輸入電視節目插播顯示的服務代碼,可下載安裝電信業者提供的App,和節目內容進行及時性的互動,這就是一種Second Screen概念的實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