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現在的孩子眼睛所見、所注視最多的是什麼?答案不是書、黑板,也不是大自然,而是一個個有框限的「螢幕」。從電視、電腦、平板電腦到智慧型手機,都是最常陪伴孩子的「螢幕」,因此現代孩子有了新稱號叫做「S世代」(Screen Generation),由「螢幕」擔任他們褓姆、朋友、老師,一路陪伴著孩子成長。

S世代正在興起,低頭族正在流行
  市調機構尼爾森於2012年3月發表一項調查結果,「家有十二歲以下小孩的父母,有七成讓孩子使用平板電腦,以免孩子無事可做,比一年前多九個百分點。」看到這個數據,我嚇一大跳,因為問題似乎來得比想像得快。
  外出用餐時,往往看到同桌的大人在聊天,小朋友則低頭玩父母的手機或平板電腦,或人手一機、或幾個孩子的頭擠在一台螢幕前,有時甚至連大人也不時看自己的手機,成為「低頭族」,彷彿一時半刻不關心就會漏掉重要訊息。出外旅行,眼前盡是好山好水,但有些孩子一點興趣也沒有,戴著耳機、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目不轉睛,手依舊是滑來滑去。都已到戶外,卻仍埋首於小方框裡,那乾脆待在家裡別出門,免得耗費油錢,還浪費資源,既無益於身心抒發、也無利於增進家人或朋友的情感。

螢幕裡的社群熱絡,螢幕外的世界冷漠
  此外,S世代和朋友很少面對面交談,網路、社群網站成為孩子溝通的主要媒介,有些孩子在網路上活潑健談,但在學校卻很內向,減少了親身的溝通互動,孩子越來越不擅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在實體世界裡越來越缺乏可支持的體系,日前新聞甚至出現,即使燒炭輕生,仍不忘將過程PO上臉書,網友在線上給予鼓勵,卻忘了現實世界裡可以伸出援手相救。
  S世代的人際關係讓人擔憂,在社群網站上似乎有許多朋友,但在現實世界裡的情感支持系統卻越來越弱化,父母的忙碌讓親子相處時間被壓縮,當可以陪伴時,卻將孩子交給3C產品,圖自己有段可以喘息的時間。
  S世代和實體世界越來越遙遠。當我們過去在課後呼朋引伴到學校打球、在居家附近騎腳踏車探險時,現在的孩子打球卻沒有同儕彼此碰撞合作傳球,也不會感受到肌肉酸痛、汗水淋漓,只要在家上網動動手指即可玩球賽遊戲;騎自行車時只需動動手腳,就可以環遊世界、上山下海;玩音樂不用真有小提琴、鋼琴,用電腦即可合成出電子樂;看新聞、看影片、交朋友、查資料、娛樂…,通通不用出門,只需要電腦和動動手指。

宅在家裡勝過流汗,缺乏抗壓成為「尼特族」
  S世代的孩子不愛爬山攻頂,不喜歡酷熱的太陽、不喜歡流汗的黏濕感,也不喜歡鐵腿的後遺症,寧可留在家裡上網、玩Game,有冷氣、有飲料,有家人準備好三餐,非常舒適。
  不需經過汗水付出、不需透過同儕溝通、不需暴露在烈陽寒風下…,越來越不用出門,越來越宅。父母見孩子待在家至少在視線範圍內,總比出去趴趴走,不知結交哪些朋友、不知去哪玩兒的安全,於是容忍孩子的行為,但舒適的環境讓孩子們的抗壓性越來越差。
  不想去上課,因為到學校要寫作業,表現不佳會被老師責罵;不願意去上班,因為上班有做不完的任務,未達到績效更是被老闆削一頓。孩子缺乏鬥志和目標,因為不需要奮鬥,待在家裡最舒爽,於是尼特族、啃老族出現並日漸成為社會的問題。
  「啃老族」即稱「尼特族」,源自英文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這個族群畢業後不升學、不工作、不接受職業訓練,和失業者比起來,他們既不焦慮,也沒有工作的意志。
  既日本繭居族、尼特族成為嚴重的議題後,2012年4月南韓勞動研究院也表示,去年南韓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中,「啃老族」人數首度突破百萬人,眼見台灣會是下一個此趨勢反應的國家,除了家庭的支持系統外,孩子事事依賴3C產品,從小由3C產品陪伴長大的情況繼續發展,將加速尼特族的產生。
  日前王品集團徵才出現場面冷清的情況,除了該公司解釋可能因徵才定位、資訊、宣傳不足外,筆者認為和現在孩子的服務熱忱與工作意志有關。清明連假期間,筆者全家到知名連鎖壽司店用餐,發現當天服務人員明顯不足、菜量也不夠,已影響服務和消費品質,連假不該是餐廳旺季嗎?但無奈的是,廚師、員工或工讀生,多數請假,是不是全勤?會不會扣薪?會不會鐘點費加倍?已經不是現在孩子考量的重點。
照此趨勢繼續發展,著實讓人擔憂(請繼續收看S世代來臨的趨勢與擔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