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煉鋼有兩種,一種是用礦砂去煉,這種沒有問題;另一種是廢棄的汽機車,在廢棄處理的過程因為上面的油漆等物質會產生毒物,這樣的爐碴就是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來源。」2011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得主劉力仁揭露台灣多處非法爐碴傾倒議題,內容深入且具有環境關懷的視角。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針對議題背景劉力仁表示,此議題其實已經存在數年,環保團體其實也有持續關注。但得獎作品中比較關鍵的是,去年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發現大量被偷偷掩埋的爐碴,又連結上了政府確實有興建中庄調整池計劃的訊息,在掌握了環評書與相關的資訊後,這則新聞的團隊便開始著手整理、採集現場資料。
劉力仁回憶當天天氣大約四十度,「我們到石門水庫中庄預定地現場去挖,沒鏟很深就看到了爐碴證據」,也因此產生了一個比較強烈的報導。
劉力仁認為其實爐碴因為不是時常被提及的污染源,所以大多的民眾並不了解,而且因為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因此容易被忽略。但其實爐碴含有戴奧辛和一些重金屬的汙染,在生活環境中會對人造成健康汙染。現在於集水區被發現,又是民生用水來源,若造成水汙染影響就相對巨大。
持續追蹤議題 找出制度問題
目前在經濟部管制下爐碴是合法可以做為道路的填充物。但劉立仁也指出由於台灣沒有很嚴格的追蹤系統,往往一開始還能確知爐碴去向,但在道路重鋪之後,就根本不知這些廢材去向。這也顯示了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管制與法規鬆散的問題。
在這次大幅報導後,沒多久,在台61線也發現類似情況,而且這次不只是埋,而是整個傾倒。爾後大肚溪口也都陸陸續續有發現相關問題,這些陸續的過程都在此一系列報導中被記錄下來。
劉力仁表示目前爐碴回收是歸經濟部管,但經濟部思考主軸是,如何讓廢棄材料能具有更好的回收利用。環保署亦有意放寬標準,讓爐碴在經過化學處理之後能成為建材,甚至能拿到環保標章。
但從環保記者或環保團體的角度來看這些物質具有高度汙染性,或許根本不應該被回收再利用。而應該有更好的管道去澈底處理。因此藉由報導也點出了經濟部與環保署在管制上的步調不一與強度不同。
對此,劉力仁認為,環保署應該嚴格管制爐碴去向,而且也不是所有廢材都適合去做再利用的資源。站在環保團體的立場,沒辦法再利用的廢材就應該當作廢棄物嚴格的處理妥當。但化學方式去做的無害處理,成本相當高,也因此造成許多隨意傾倒的結果,這部份政府應有更嚴格的追蹤,以防許多不肖業者採取這樣不負責任的解決方式。
記者應持續累積環境報導的專業和熱誠
對於環境新聞報導的困難度,劉力仁認為,身為環保記者最重要的是專業性。因為有太多專業性的知識與概念需要很明確的應用,因此需要自己大量做功課,才能真正了解報導議題的危險性與破壞性。
再者必須去找到合適的專家,來提供可信賴的資訊,增強報導的強度與可信度。另外,就是充足的資料來源。以爐碴來說,在石門水庫陸陸續續偷倒已經將近十年卻沒有人舉發,這當中恐怕牽涉了許許多多的利益關係,如果沒有強大的證據實證,或許在報導出來之後卻被反咬一口。
最後,針對環境新聞的報導特色,劉力仁也提到,若沒有到現場就寫不出那種味道,有臨場感與畫面能讓整個新聞的強度拉高。因此,足夠的資料與證據加上高度的實踐性,才是造就好報導的最佳機會。
劉力仁最後補充,這兩年環境議題受到社會重視與肯定,有許多不錯的記者投入這塊。這十年來,新聞關切事件像是風水輪流轉,十年前幾乎沒有人寫環境議題,五年前所有人都在關心交通、關心高鐵或關心ETC,「我們要善用現在大眾關心環境議題的時後,去揭露更多環境的議題,讓這塊成為民眾更深刻的認知。」
〈爐碴亡國〉榮獲第十屆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共服務獎
這個得獎作品,由劉力仁以及周敏鴻、李容萍、湯世名、林嘉琪、吳為恭、陳文正、林毅璋、楊金城、黃博郎等優秀的記者共同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