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舉辦的調查報導工作坊,21日在台大新聞所一連舉辦兩天。首日課程,聚集許多職業和業餘的新聞工作者到場參與。當日下午場課程,由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分別講述國內外新媒體與調查報導的發展,內容精采豐富,也讓學員為之一亮,思考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調查報導與新科技結合的可能性。

調查報導要能吸引讀者、更要有深度
  羅世宏說:「調查報導要有一定深度、也要有趣。」

  但在數位時代,新聞消費與產製方式日新月異,這也逼使調查報導的發展,應該更懂得如何面對隨之而來的挑戰並掌握箇中機會。他舉USA Today為例,該媒體透過遊戲程式,使閱聽眾對新聞產生興趣,吸引不少人。

  羅世宏認為,「線上新聞系統」已變成大眾重要的新聞來源,而客製化也是吸引閱聽人的途徑之一,他認為:「已經不是你找資訊,是資訊找你」許多媒體配合市場調查反饋,資料挖礦及互動技術將資料,提供給對的閱聽人。

  羅世宏說:「我們必須了解,誰需要新聞。」

  弔詭的是,「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業,而民主政治的健全運作,係以民意為依歸。」羅世宏以今年四月在中國逃獄的陳光誠事件為例,「專業新聞被期許的更多的責任。」他認為調查報導讓真相得以出土,尤其現在資訊傳播迅速,降低記者低挖掘真相的難度,更應好好把握。

  此外,許多平台能透過社交軟體,開放給業餘的讀者參與新聞產製,隨時讓公眾有機會參與。羅世宏就此介紹Clay Shirky所提倡的「認知剩餘」概念,也就是在網路時代,如何讓更多有閒工夫的人投入重要的公共事務,他認為許多業餘的愛好者,不須任何金錢的誘因貢獻閒暇時間與腦力,僅僅因為「喜愛做這件事」而不須金錢誘因,便在網路上創造出驚人的網路世界,合力創造共有的新資源。

  羅世宏強調,「認知剩餘」的概念如同台灣的PeoPo公民新聞網,有許多公民去報導自己周邊的事務,因而累積龐大的公共利益。雖然,台灣的PeoPo仍無法像美國Propublica調查報導平台那樣,聘請多位資深媒體人,但是公民投入他們「認知剩餘」的力量,仍是相當可觀的。

  羅世宏舉例,2007年濟南發生大雨,村民手拉手渡河,騰訊新聞號召濟南各地的網民即時上傳自己的暴雨親歷文字、照片和視頻,短短兩天內匯集多達1526條現場報導。

  借鑒國外媒體,羅世宏列出幾項堅持傳統的調查報導節目,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 Minutes"、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節目"Frontline"、英國廣播公司(BBC)"Panorama"、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等。

  然而,近年來梅鐸事件發生,加上調查報導記者生產力低、成本高,使調查報導面臨極大挑戰。但BBC主管曾認為:「調查報導不能死。」因此BBC增加調查報導的預算,也在BBC學院教導記者如何運用網路訊息、查證社交媒體的西學來源是否可信,另外也建立龐大的資料庫,透過各種專家,去比對地圖、腔調、當地的媒體、時間等等,一切作為就是強調查核消息來源的可信度是極為重要的新聞工作環節。

  「面對威脅利誘和暴力,調查記者是高危行業。」羅世宏強調,調查記者有三個概念必須謹記:1. stay alive活著;2. keep out of prison避免牢獄之災:3. keep you hands clean不能拿錢。

  他感嘆大陸流行調查報導,「因為他們有滿地的題材可以挖。」可惜調查風險之高,要找到證據很難。而台灣雖有百分百的新聞自由,但是投身於調查報導者卻不多,還有更多努力發展的空間。

公民學習調查報導 公眾委製平台可以提供報導的出口
  經過短暫茶敘後,陳順孝副教授接力講述新媒體與調查報導,他以公民新聞的概念剖析調查報導的樣貌,他說:「公民新聞是每個人都可參與,但調查報導要有一定的新聞專業。」

  「資訊爆炸,什麼東西值得一看?」陳順孝認為調查報導的界定可以用三種方式,可以是個人媒體、團隊媒體或是聚合媒體,但無論如何都串聯成公民傳播體系,能設定大眾媒體議題,才能獲得社會大眾的關注。

  依照聯合國傳播權的定義,公民不只有被動接受訊息的「知的權利」,更有主動傳播自己認為重要的訊息的權利。他認為,透過專業寫手與即興寫手合力,便能夠完成公民自救的好報導。陳順孝回憶樂生療養院的例子,除了網友自行採訪、調查,透過集資買廣告版面的方式,刊出他們的調查報導內容,希望獲得更多人重視。說到這裡,陳順孝不由得感慨:「真正重大社會議題報紙不登,還要花錢買廣告。」

  此外,回顧莫拉克風災讓網路即時的救災效率成為佳話,然而,重建過程由於政府的漠視,讓宗教團體以具爭議的方式重建災區,大眾媒體卻不敢報導,但在公民媒體組織的公民新聞網站則有一系列報導、揭露這個真相。去年幾個大事件,包括大埔農民、國光石化等等議題,也凸顯了群眾在網路中的力量。

  陳順孝提到,2008年美國通過JOBS,讓群眾募資合法化,使贊助者能讓Spot.us順利運行,但他不禁要問:「台灣何時才有?」

  去年底,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成立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report,http://we-report.org/),陳順孝認為這個平台是能開啟調查新聞的里程碑。他解釋該平台透過提案、募款、發表,三個階段進行。一旦募款成功將於三個月內完成報導,而款項當中的10%為平台維護推廣費,陳順孝說:「跟商業媒體比較,沒有大約一半資源用在一則新聞報導,而Wereport則有90%的資源都運用在一則調查報導的製作上」,是十分好的設計。

  不過他也發現,自從weReport平台成立七個月以來「提案不夠多」,他認為目前台灣的公民新聞資源正在發展,包括慈林、獨立媒體學院、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都在創造發展公民新聞力量和新聞專業訓練的管道,如果想向這是一個大家分進合擊、互為主體的合作發展。陳順孝認為,諸如獨立調查報導的教育訓練,能夠培育公民新聞和調查報導人才,weReport則能夠成為發表調查報導的平台,另外未來公民記者更應該加入記者組織,持續拓展記者專業、權益和工作機會。陳順孝說,在他的想像裡,各種不同的報導方式,公民新聞的力量,有朝一日也能成為監督不法、監督政府的正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