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週(10日)青平台在「哲學星期五」談論旺中案,17日更邀請反對「置入性行銷」並乘著噴射機離開中國時報的黃哲斌,以及天下雜誌主筆、台新聞記者協會執委的李雪莉,一同解剖主流媒體的困局,揭露「台灣媒體的不方便真相」,並呼籲9月1日一同上街,守護台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黃哲斌觀察 台灣媒體的二力時代
「台灣相對來講,擁有比較自由的媒體環境,沒想到這幾年怎會變調。」黃哲斌感慨,台灣媒體雖已經脫離兩蔣時代的言論審查,但他認為,媒體仍然擺脫不了「政商控固力」與「市場控固力」。
(圖說:0016 乘著噴射機離開中國時報的黃哲斌,以幽默輕鬆口吻剖析台灣媒體生態。)
黃哲斌解釋「政商控固力」,就是台灣政治「表面上」雖無實質的控制力量,但「實際上」仍然透過更綿密的方式控制媒體內容,像是公關手段、交情手段等等。
「最糟糕就是到了『對價』可以賣新聞的手段。」他提到最令他詬病的置入性行銷,「有些新聞本是新聞,但當變成業配(新聞)時,就破壞的專業倫理。」,這讓編輯自主權也會因為對價關係而跟著淪喪。
黃哲斌舉「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爭議」為例,有媒體以系列報導強調美麗灣之美,內容充滿「溢美」之詞、過分吹噓報導,而觀眾卻不知美麗灣背後,隱藏環保團體舉發飯店業者違法傾倒建築廢土,破壞沙灘生態。然而台東縣政府依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繼續進行開發,2012年最高行政法案判決台東縣政府的環評無效定讞。
此外,他也提到文林苑爭議,建商透過廣編稿要求台北市府展現施政成效,便迅速拆除王家,黃哲斌說:「建商只要花一點錢,就可以影響公共政策」他諷刺說道,無論是政治力或是商業利益,都利用金錢力量去影響媒體內容,「新臺幣」取代以前「新聞局」正在控制新聞自由。
至於「市場控固力」就是媒體奉行「市場新聞學」,也就是「觀眾要看什麼就給他看什麼」的餵養心態,導致台灣媒體內容單一。他直言:「台灣報業市場最大的問題,不是有一家蘋果日報,而是有『一』家成功的蘋果日報跟『三』家不成功的蘋果日報。」許多議題因此被忽略掉。
網路興起 奪回議題詮釋權
他觀察「網路」興起,許多工具的出現能讓言論多元。黃哲斌以「懶人包」為例,「懶人包是鄉民從主流媒體手中,拿回一些話語權、詮釋權、對話權利。」他利用此概念,近日也透過臉書發行「懶人時報」,揭露被主流媒體忽視的社會議題。
主持人李雪莉聽完黃哲斌的演講後反問:主流媒體真的有如魔彈理論(Magic bullet Theory) 所言,對社會具有巨大影響的效果?
(0067 記協執委的李雪莉強調,唯有記者透過自律,自重,才能獲得社會的尊重。)
黃哲斌認為,網路傳播便是削減主流媒體的主力,「否則社會議題如何能受到這麼多關注?」他認為魔彈理論已經不適用於當代的主流媒體,因為有更多的管道去散播資訊。
李雪莉觀察,公民記者面對沒有薪資、需要信任、必須揭露真相等等環境,她向黃哲斌進一步提問,公民記者與獨立媒體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未來公民記者可能墮落嗎?
黃哲斌以朱淑娟為例回應,雖然她被資遣卻仍持續關注環境報導,並且告訴自己是身負重任的公民記者,努力去揭露不平之事。近年來也有許多學生投入公民記者的行列,因此,黃哲斌對於公民記者的崛起,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張鐵志、黃哲斌、李雪莉籲全民參與九一遊行 防媒體壟斷
(時事評論家張鐵志呼籲,九一大遊行是公民運動,期待大家一同參與)
時事評論家張鐵志,分享他對網路社群的觀察也持樂觀態度,但對主流媒體卻深表擔憂,曾在《旺報》、《新新聞》任職的他說:「我相信並非只有旺中老闆干預編輯台,其他報老闆同樣如此。」
因此,他期待9月1日的記者大遊行能看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真正的行動、防止媒體繼續擴大對言論市場的壟斷;第二,記者內部能更強化編採自由;第三,901遊行是公民運動,他深信,動員更多的人參與遊行,便能給予主流媒體壓力,改變台灣的媒體生態。
901站出來遊行 堅固紙糊般的城牆
此外,現場聽眾有人對網路傳播持悲觀看法,認為主流媒體仍然是宰制多數閱聽眾的耳目。因此他質疑,除了上街頭抗議外,沒辦法從法律面去徹底改變嗎?李雪莉澄清,包括黃國昌、媒體改造學社等等在內,許多傳播學者正致力於從體制上改變。
李雪莉說:「體制內的媒體人真的很急。」她逗趣的說,她會承諾在這位提問者的敦促下更加努力。
論壇尾聲,同時擔任記協執委的李雪莉,現場念出她撰寫〈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李雪莉念道:「權力是有權者的語言,而語言、文字則是無權者的權力。」
面對台灣報業生態的險峻,她覺得,唯有記者透過自律,自重,才能獲得社會的尊重。她也希望讓更多公民相信,新聞對台灣民主深耕的重要。
所以,李雪莉疾呼,9月1日和第一線的記者們站在一起,這紙糊般的城牆才可能堅固地重新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