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誼)
陳佳誼目前是民視新聞部節目中心副召集人,擁有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的她,製作出的新聞往往能夠以更具人文、批判的觀點來貼近社會。她曾獲得第三、六、十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專題新聞獎」。陳佳誼的新聞搭檔是蘇祈發、蕭惟任兩位攝影。
陳佳誼推薦的好新聞:
我要推薦的好新聞,是〈宏揚民意?〉(民視異言堂,2000/10/15)。製作這則專題的記者,分別是宋亨欣小姐與黃國維先生。
內容主要報導,當時全台最窮縣-雲林縣,每年舉債赤字190億,窮到70幾萬人口,每位民眾一年的文化預算只有80元,但全縣僅41位縣議員卻自肥,蓋了一座造價超過七億元,富麗堂皇的縣議會。
記者先以議會新大樓風光的落成典禮破題,再抽絲剝繭,計算各項工程之驚人成本、其舖張奢華的程度,與當時正逢淹水之苦的台西鄉、二崙鄉庶民生活,形成強烈對比。整則新聞透過交錯呈現,構成了一則極富社會省思的深度報導。
2000年這則新聞播出當時,我還是名觀眾,剛從研究所畢業,尚未踏入新聞界,深深被「民視異言堂」這類型報導觸動。進入民視異言堂,也成為了我當年的夢想。2003年,我幸運地進入民視,成為異言堂的一員。十二年過去了,這則報導的記者,對現場各項細節觀察入微,宏觀且極富深刻地傳達某種社會關懷價值,至今仍深植我腦海……。
為什麼這是好新聞
我心目中的好新聞,必須具備:
1.觀察入微,以小作大;
2.陳述舖陳技巧,要能吸引?聽眾;
3.作者要透過作品表達思想、觀察與觀點,不論文字及影像;
4.報導無法窮盡所有的角度,技巧上也不一定完美,但要能看出記者追求真相的企圖心;
我之所以想推薦〈宏揚民意?〉,除了因為它具備了以上我認為好新聞的要素之外,我想特別提出:由於當時電視新聞製作環境,並不主張或還沒流行「用音樂幫襯情緒」,更沒有現代「多變花俏」的剪輯軟體工具。因此,一則十二年前的電視專題報導,如果還能留住現在大部分的觀眾,不會想轉台,那就突顯,這則新聞本身的「料好實在」,以及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記者在文字與影像的搭配功力,以及節奏上的掌握,值得學習借鏡。
作為一個記者,要能讓「大部分的作品」,都維持在好新聞的「穩定狀態」,一定要培養深厚的人文底蘊,包括:
1.體會生活細節,培養「觀察力」和「感受力」;
2.良好的邏輯推理,以及正反意見分析、統合能力;
3.看待人事物,需具有某些核心價值為後盾;
4.愈資深就要愈謙虛,才會持續成長與進步;
至於社會大眾如何分辨或挑好新聞來看,這一點,我不是很擔心。只要立基於他的生活經驗,在理性或感性上,「有所感、有所獲」,那就算是好新聞。
反倒是有兩個問題,是我有興趣的:
1.學界推薦,或是記者自認的「好新聞」,能不能吸引觀眾收視上的認同?如果能是最好,如果不能,又是為什麼?
2.好新聞的經營,也需要投資(包括人力、時間成本),但有良心的媒體經營者投資了好新聞,多數觀眾能不能在收視上給予支持或產生共鳴?如果能是最好,如果不能,又是為什麼?
最後,作為一個線上記者,我希望學校能多培養「做好新聞」的人才,而媒體能多一點「好新聞」的產製,讓所有「好新聞」都能引發社會共鳴,成為記者本身、媒體以及社會大眾成長進步的動力!
本文為《好新聞 大家踹共》專書其中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