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有長期埋鍋造飯的精神,累積專業能量,才有資格跟老闆、主管談判。」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本月3日到國立政治大學,與台下年輕的新聞系學生分享,他在主流媒體工作「臥底」的生存方式,現場座無虛席。

  何榮幸從初衷談起,他回憶年輕時深受學運氛圍影響,在校園看見李文忠絕食抗議的精神,開啟對校內、校外事物的好奇心。

  曾計畫從事作家工作的他思考:「有什麼行業可以快一點了解事情?可以快速改變世界?」

  就這樣,何榮幸懷抱著熱情踏上「記者」這條路。

  求學期間,何榮幸曾創辦校內雜誌社,致力於籌辦刊物,因此交到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包括今日主張廢死的張娟芳、學運先鋒周克任以及作家胡晴舫。何榮幸建議台下菁菁學子,在求學期間能交到一群具有革命情誼的朋友。他說:「雖然不記得當年編過什麼文章,但時時刻刻都記得這群朋友的監督。」


階段一:累積實力、籌碼

  1991年進入自由時報,何榮幸認為這是臥底的第一階段,因為還沒有專業籌碼,所以抱負難以施展,他決定「照主流媒體的遊戲規則走」,不斷的摸索與嘗試錯誤,累積專業能量,漸漸才有條件與籌碼,去累積理想。他覺得許多年輕人曾經滿懷抱負,卻在當記者後忘記初衷,反而把報社價值觀內化;更有人在理想幻滅後就離開記者圈,都是相當可惜的。

  1994年他冀望在「體制外」進一步投入改革的熱情,他參加搶救自立活動、推動編輯部公約,1995年更成立台灣記者協會,走過反暴力威脅聲明、推動「不收紅包」新聞倫理公約運動。


階段二:用社論「偷渡」理念

  何榮幸感慨當年記者的勞工意識,遠不及媒體老闆的介入力量,他決定進入第二階段「臥底」,除了參加無盟、媒改活動,也透過在中國時報的社論版面「偷渡」媒體公共化理念,鼓吹華視公共化與建構公廣集團,他笑說:「除了老闆說不的議題別碰,其他的議題都可以試試看。」

  何榮幸告訴現場新聞系學生,盡情去「摸索」報社的底線,他與媒改社裡應外合,終於發揮效果。

  可惜台灣公共媒體先天不足,後天討論出的政策同樣失調,加上,何榮幸看見主流大報政治立場分明,離民眾越來越遠,決定進行下一波改革。


階段三:走出台北冷氣房 致力深度報導

  2000年,何榮幸已經累積14年的專業籌碼,他開始爭取「深度報導」的空間。工作之餘,他開始揭發政府不合理的公共建設、下鄉關心農民生計、了解民眾生活實況。

  但是,政治記者的頭銜綁手綁腳,無法真正貼近民間社會,何榮幸便主動要求成立「調查採訪室」,為下個階段鋪路。


階段四:小革命團隊 廣推社會價值

  何榮幸以「我的小革命」專題,與黃哲斌、謝錦芳、郭石城與高有智一同合作,報導各地的小人物,並將想要傳達的理念放進文稿中,慢慢實踐他的理想。

  例如,利用三個宅男開者「胖卡」下鄉的故事,告知閱聽人數位落差的意義;紀錄江一豪人生歷練,何榮幸要告訴大眾,勞工權益不容忽視;

  此外,何榮幸更透過許多例子陳述「公民記者」的發展與影響力,何榮幸笑說:「這就是打著紅旗反紅旗。」


現階段五:告別與啟程

  時光荏苒,由於置入性行銷日益嚴重,黃哲斌駕著噴射機離去,何榮幸仍謹守崗位,因為他認為:「主流媒體仍是比較有影響力,可影響公共政策。」他原本期待透過體制內的改革,只是,看著旺中集團公器私用越來越惡化,迫使他決定在旺中案風坡,離開待了12年的中國時報。

  何榮幸在離職單上寫下:「反對公器私用,不知為何而戰。」

  離開了主流媒體,何榮幸卻勉勵台下,為來的新聞生力軍,不要畫地自限,他說:「你要清楚自己要當什麼樣的記者。」埋鍋造飯累積實力,總有一天能夠擁有實現理想的空間,用「臥底」的心情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