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造福社會,很多感人故事一經報導,往往都能喚起大眾關注,施以援手或捐款幫助。不過,由收集捐款至交送受惠者,傳媒究非所長,相關流程若稍有差池,便容易惹人詬病。為了使新聞報導帶來的善行更能圓滿進行,西歐一個慈善性的新聞網站便應運而生,而且兩年多來也確實做了很多好事。

  這跨國性新聞網站名為「無國界新聞網站」(Journalismwithoutborders.com (JWB)),總部設於奧地利維也納,其宗旨便是要強化傳媒這一社會服務功能。其組織架構一分為三,新聞報導由一批志願新聞從業員負責,善款收集與發送則全由一個既有的慈善機構「我們幫您忙」(We Help)主理,另外,其網站的設計與管理交由一家廣告公司免費效勞。

  換言之,新聞組只負責報導工作,編輯自主,上網工序由報效的廣告公司進行,最重要的是,志願新聞工作人員對善款毫不沾手,而慈善機構亦不過問如何報導。慈善機構只理善款,由設立熱線、收集捐款、扣除開支、交予受惠者,以至行政雜項等等,一切均依奧地利慈善機構管理法例監管進行。

募得善款直接到位

  「無國界新聞網站」開宗明義地介紹,成立目的不是要取代一般性的慈善機構工作,而是一個補足,使新聞報導帶來的捐款,以最便捷方式直接到位,用於當事人身上。同時,對於公眾捐款與當事人的受惠情況,網站也會跟進報導,好讓公眾捐款人知悉善行結果。

  為了工作完備,該網站在報導範圍及如何處理善款方面都有詳細規定,也在網站上一一臚列出來。例如,在報導內容上,不收外界稿件,而同業供稿必須為已曾報導或準備報導的真實個案,以確保內容的真確性。在每篇稿件之結尾,熱心讀者可填上捐款數目,做到專款專用,並規定慈善機構最多可抽取十分之一作為行政開支。若公眾捐款已超過目標之時,餘額將再攤分給其他募捐項目。另外,在交送善款方面,如為治病者,不交當事人,而直接交付醫院等。

  據網站介紹,自2010年1月成立以來,多個報導個案都獲得公眾嚮應,慷慨解囊,網站的慈善工作因而卓有成效。

網站由記者發起成立

  為該網站作出了重大貢獻的記者邁克爾‧雷迪(Michael Leidig)回顧了網站成立的經過。他說,年前當他任職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駐維也納記者時,報社指派他跟進關於一名羅馬尼亞婦女的辛酸故事。事緣在1988年,羅馬尼亞還在共黨治下,該名婦女產女後院方告知她女兒出生時已經夭折,不過,事後兩年,雖然她不斷要求,但院方都不肯發給關於她女兒的死亡證明,原來女兒在出生時因為先天嚴重殘障已被院方擅行送往國營孤兒院照料。到羅馬尼亞共黨倒臺後,很多國營孤兒院也紛紛關閉,那時她才獲當局告知其實女兒還在人間,相見之時女兒已經5歲。而她本身家境貧困,多年來為照料這名嚴重殘障女兒,一直感到非常乏力無助。

  這一消息見報後,《每日電訊報》很多熱心讀者都向報社查詢如何捐款,也有一些捐款確已交到報社,不過,報社對於處理捐款終非所長,也礙於當局各類嚴格規定,而且倉促之間也未能找上一些慈善機構代辦此事。後來,報社經過幾費週章,終於讓記者親自帶同善款開車前往羅馬尼亞交到該名婦女手上。

  邁克爾‧雷迪還記得當時採訪這對母女之時才知道,雖然世界各地已有幾十個媒體包括多家電視台曾經前來採訪報導,但無一帶來援助下文。

  這名記者於是有了一個想法,希望建立一套更為簡便程序,好讓傳媒界的同類善行今後可以更加順利進行。於是,「無國界新聞網站」的概念便應運而生,經過邁克爾‧雷迪本人多方奔走,終於促成其事。其中,邁克爾‧雷迪後來出任主管的「中歐新聞社」(Central European News) (總部設於維也納)及在奧地利註冊的慈善組織「我們幫你忙」(We Help)助力最大,而英國的「全國新聞機構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ess Agencies)在2009年的會員大會上也通過予以支持。

  慈善性的「無國界新聞網站」於是在2010年1月正式成立,亦成為「我們幫你忙」慈善組織的一個分支部份。網站的志願新聞從業員主要都是來自「中歐新聞社」。

大陸真人真事惹人同情

  兩年多來,「無國界新聞網站」登載了超過30個報導,其中十多個屬重點募捐項目,涉及世界各地很多惹人同情的真人真事,其中幾則關於中國大陸的故事,都見帶來重大回嚮。

  其中最成功的募捐個案是關於一名面部嚴重燒傷的中國小男孩的故事。該名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姓王的6歲小孩,2010年11月玩耍打火機時嚴重燒傷,燒掉頭髮,面容盡毀,也出現視覺困難,但父母貧困,一直無法負擔起孩子所需多個大手術的費用。今年4月,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登出消息之後,「無國界新聞網站」跟進此事,由駐在大陸的辦事處人員聯繫上小孩的家人,表示可以提供協助,而網站隨後更與《太陽報》(The Sun)及《每日郵報》共同作出相關報導。結果,有超過二千名熱心人士捐款,雖然許多都只是一兩歐元區區之數,但集腋成裘,籌得的款項已足以幫助小孩開始接受進一步醫治。

  另一則報導是關於湖南省一名27歲姓張的青年,在2005年,他因建屋欠款而被債主以鐵鍊緊緊鎖住右手手臂,禁錮在一個牛棚裡面,經5年多後,他母親終於成功幫助他帶住鐵鍊逃出,遠赴親友家中躲避,但因為長期緊緊鎖牢,手臂肌肉已長入鐵鍊鉤環內,而肌肉也出現腐壞,需要延醫動手術才可將鉤環與肌肉分開,手術與治療需費達一千鎊。網站在2010年11月轉載消息後,有近50萬人點閱,雖僅有6人捐款,但所得善款亦已足夠幫助張姓青年開始接受手術醫治。

  近期另一則是關於浙江省金華市一名88歲善心老婦的故事。這位老婆婆名樓少英,多年來拾破爛為生,基於惻隱之心,她已前後在垃圾場或破爛堆中一共檢起過40名棄嬰,而她都全部予以悉心養育或交給街坊親友照顧,真正功德無量。老婆婆的夫婿已在17年前去世,而今她也因腎衰竭病倒了。其49歲女兒不求捐款,只望熱心讀者寄上問候卡給老人家,已是萬分感謝。

傳媒同業鮮有支持

  邁克爾‧雷迪在回顧工作時也談到與其他媒體之間的合作問題。大抵因為傳媒之間競爭激烈,其網站原先呼籲新聞同業(報紙及雜誌)提供第一手的真人真事稿件及照片,以便同步登出,但兩年半下來,卻是無一回應。網站惟有一直自行發掘材料,或在其他傳媒登載後才選擇個案,進行跟進報導。

  至於整體募捐情況,他說:「捐款情況,各種都有,有些用了很多功夫,卻甚少捐款,有些用不了什麼功夫,亦見捐款很多。一些報導在原有傳媒刊出時未見很大回嚮,但後來經我們網站轉載之後,公眾捐款就都紛至沓來。」

  一般傳媒在報導惹人同情的真人真事之後,多會就此了事。顯然,這一慈善性新聞網站的最大貢獻是,在井然有序的募捐呼籲下,當事人往往得到更多熱心人士的幫助,而且專款專用,直接到位。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journalismwithoutborders.com: Articles

The charity that wants journalists to do more than just report | Press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