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著40多位同學,和一位老師到一所臺灣的大學辦理交換生入學手續,手續亂哄哄,一團糟。為師長準備的客舍更是慘不忍睹,外面是蜘蛛網、蚊子,裡面是死蟑螂,冷氣不能用,爐子不能用,我對著我的大陸同事羞愧難當。

  想到我到汕頭大學來,手續雖然繁瑣,但一關關還算平順,進宿舍時,已經打掃乾淨,三房兩廳,現代化設備,冷氣、洗衣機、微波爐、冰箱一應俱全,如果當初迎接我的是那種宿舍,我一定掉頭就走。

  自從2008年後,兩岸交往急速增加,每年超過200萬人次到臺灣觀光,不時傳出坑陸客,遊覽巴士出車禍,阿里山小火車翻覆等,賓主不能盡歡之事。

  當然臺灣可以說愛來不來,13億多人口,要來的人源源不絕,不必擔憂,隨便接待就好,反正不會比大陸平價旅遊差。

  但是大陸人去臺灣,多少都懷著憧憬,小時他們讀寶島臺灣,“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少女美如水”,稍大了後,嚮往臺灣的財富,現在嚮往臺灣的自由 與自在。但是如果到了臺灣,被海削,食宿捉襟見肘,還不時要冒生命危險,豈不敗興而返?觀光業已經成為專業,臺灣不應只是以陸客來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為 由,而輕率以待。

  同樣情形也出現在交換學生上,就如大部分大陸學生都想來臺灣做交換學生,他們一學期只要比在大陸大學多交1萬元人民幣(含食宿),就可來臺灣四個月,而且可到處參觀遊玩,比自由行便宜得多。

  大陸學生到臺灣公立大學之途稀少,就只有私立院校,但是臺灣私立院校良莠不齊,都不遺餘力到大陸大舉宣傳,有些學校師資差、設備差,學生水準也差。第一 次接到來我們學校宣傳交換生計畫的臺灣學校名單,我嚇了一跳。這樣的學校怎麼敢來?當然根據經濟學上的供需原則,需求多,供應就可馬虎一點,或趁機抬價, 或降低品質,名實不符。

  我覺得臺灣要接待大陸遊客或大陸學生,不能只用經濟供需原則,應該有一套堅持專業水準的原則,努力做,敬業做, 才能擔得起“民主燈塔”、“華人實驗室”之稱。學校既然要接待大陸學生,就必須設立一套系統,選課、註冊、食宿、接待要有專人負責,而且視工作量增加服務 人員,畢竟大陸學生交學費,為學校增加收入。教師更必須能顯示先進學術水準,並展現學者風範,否則與大陸相差不遠,如何能承擔模範華人區之名。

  臺灣以服務精神見長,學校應以服務“客戶”原則待之,尤其這批年輕人均為獨生子女,安全尤為首要,在異鄉生病,尤其令家長及學校擔心。例如汕頭大學與文 化大學交換學生,這次就有近40名汕大學生至文大,有一位同學因坐骨神經痛,不能動,文大請救護車送至醫院,文大師長均來探視,並且第一時間告知汕大,贏 得學校當局的好評。

  臺灣的教師更必須能顯示先進學術水準,並展現學者風範,否則與大陸相差不遠,如何能承擔模範華人區之名。

  就以我去臺灣交換及在媒體實習一個月的學生為例,他們也覺察出很多臺灣不足之處。

  例如,我們的交換生在臺灣,會觀察臺灣的年輕人是否具有進取精神。他們很訝異,老師努力在臺上講述,臺灣的學生在底下吃東西、聊天、打手機。班上最認真聽講的學生是大陸來的,成績最好的也是大陸學生,臺灣學生還問他們,為什麼要那麼用功,語氣酸溜溜的。

  我有兩位交換學生除了在該校就讀,還奔走於政大、台大間,旁聽政治、新聞類課程,也去聽臺灣大大小小的演講會,看免費電影。他們細膩地觀察臺灣的細節。 每次聽到大陸人提到臺灣的好,我就有點忐忑不安。我也一再告訴學生,要有心理準備,在臺灣待久了,和任何地方一樣,你都會發現缺點處處。果然在兩個星期 後,他們和臺灣的人相處,總有些小小的不愉快。

  他們覺得最難過的是,大陸人喜歡瞭解臺灣,對臺灣的時事(尤其是小吃)如數家珍,但是很 多臺灣人對大陸印象還停留在三十年前落後、貧窮的情況,我有個女學生,高瘦、斯文秀麗,有次在公車上和一位中年女性聊天,那位女性很憐惜地看著她:“找 個臺灣男孩嫁,就不必回大陸吃苦了。”她啼笑皆非。

  臺灣媒體為了贏得收視率,對大陸新聞選取的是刺激的、怪異的、荒誕的題材,然後以偏概全,博人眼球。例如有台商在東莞被殺,經過臺灣媒體的渲染,全大陸的台商都岌岌可危,惹得台商家屬紛紛擔憂不已。

  有些人對臺灣某些影射大陸的不雅詞彙,尤其不諒解。例如臺灣稱一種從大陸進口的生菜為“大陸妹”,在面攤上經常聽到老闆問客人,“要不要燙一個大陸妹?”

  不管這個名字來源為何,儘管說者無意,大陸人聽了,總不是滋味,像臺灣人在消費大陸女性。許知遠在FT中文網專欄的一句話:“這些叫上一盤 ‘大陸妹’的臺灣人忘記了,四十年前的他們是怎樣義憤於美國大兵、日本遊客享用了臺灣姑娘的青春。”

  另一個臺灣現在很流行的詞彙是“踹共”, 其實這個詞本無政治意味,只是閩南語“出來講”的國語翻譯,每次臺灣民眾不滿意,要政府出來講明白,往往用“踹共”,但是聽起來,讀起來,就別有意義了。從中國大陸來的人自然很難理解這種詞彙。

  撇開血脈同緣,臺灣向來注重服務業,以大陸是我們的客戶而言,是否也應該想想客戶的感受,如果客戶感覺受傷或不愉快,臺灣是否要逐漸改變這幾個傷人的詞彙?

  臺灣更需要以寬廣思維迎接大陸知識份子。大陸學生開始批判一些臺灣現象,例如某些媒體的公器私用。有臺灣學生挑戰地說,你們(媒體官辦)沒有資格批評任何媒體事。

  這種狹窄心量甚至波及到海外華僑。在上課時,老師要求學生比較簡體字和繁體字優劣,臺灣生維護繁體字不遺餘力。馬來西亞華人早就用簡體字,一位馬來西亞 在臺灣就讀的僑生,從文字發展史的角度陳述自己觀點,認為文字由繁至簡是必然趨勢,並舉日本漢字改造一起說明。一些臺灣同學顯得很不耐煩,有臺灣同學說 道,“你那麼愛簡體字,幹嘛還來臺灣?”隨後是同學的積極回應,“你去大陸啊!”弄得他好一陣尷尬,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他才解了圍。

  大陸學生不解那麼溫柔、謙和的臺灣人,在碰到兩岸問題時,似乎就披上了一層盔甲。他們也懷疑,來自臺灣開放自由思想的人們,是不是也受著某些意識形態束縛而不自知,也需要大力破除自己的盲點?

(作者系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資深媒體人,曾任臺灣《天下雜誌》總主筆)

《臺灣,你準備好了嗎?》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