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魔鏡,什麼是好新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10月31日前往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開講,以美國多位卓越調查記者為例,告訴傳院的菁菁學子們,好新聞最重要的就是追求事實與真相。

  胡元輝教授用白雪公主的童話橋段,他說:「當童話裡的皇后對著鏡子詢問:『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此時她心中原本就有一種對於美的定義。」而這代表記者在處理新聞時往往會先構想大眾想看的內容。

  胡元輝列出各種當代媒體常用的聳動標題,包括:狼師、癡漢等等字眼,尤其是看到「撿屍淫魔」一詞,更讓在座學生們哄堂大笑。

  胡元輝要聽眾思索:「記者認為看報導的觀眾會是什麼?」

  記者若假設大眾想看腥羶色的新聞,就會餵養大眾有關事業縣、癡漢、撿屍淫魔等等內容;但若能轉念,認為大眾想要知道的是事實與真相,能產製更有品質的報導,幫助社會公民釐清問題,是更重要的選擇。

好記者典範:抽絲剝繭、不顧私交、耐得住寂寞、無懼強權

  話鋒一轉,胡元輝細數許多典範,首先他以眾所皆知1972年水門案為例,《華盛頓郵報》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和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兩位記者不畏懼權威,揭露當時尼克森總統竊聽一事,足以作為調查記者精神之開端。「一個好記者就是能抽絲剝繭,揭露各種不法不當的事實。」

  除了國外的例子,胡元輝也分享擔任記者時,因機緣有機會接近機密文件,便揭露當時營建署「國民住宅」的弊端,還被當時政府官員稱為「扒糞記者」,而這個詞源自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當時從事揭露新聞寫作的記者們挖苦為「扒糞男子」(muckraker),被挖苦的對象就是史帝芬斯(Lincoln Steffens),他雖與羅斯福總統有深交,但仍勇於揭露政府弊端。「好記者不會因為對方是好朋友,而顧及情分不揭露。」

  胡元輝也分享1971年《紐約時報》記者尼爾.席漢(Neil Sheehan)由軍事分析專家艾斯柏格(Daniel Ellsberg)取得五角大廈報告,帶領報社登出了該報告的某一部份,立刻遭到美國司法部大張旗鼓告上法院,並取得禁制令不准報刊、電視刊載播報,但《紐時》卻引用憲法第一條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打起憲法官司,最後,九名大法官裁定《紐時》不必因為刊出該文件而受到刑法或民法的追訴懲處。

  不過,之後席漢辭去工作與老婆相依為命,花了16年認真寫書,呈現真實的越戰報告實況,甚至還因此貧病交加,終獲得書籍類普立茲獎。

  胡元輝說:「好的新聞記者就是耐得住寂寞,堅持做對的事情。」

  此外,他還分享Edward R. Murrow 對抗麥卡錫強權,面對主流價值仍然無所畏懼的精神,胡元輝認為這也是好的新聞記者所該具備的。第五個精彩歷史是洛厄爾 ‧ 伯格曼(Lowell Bergman)保護消息來源、甚至反抗報社守門過程,執意製作菸商欺瞞大眾的深度報導,公布菸會讓人上癮的事實。許許多多著名的例子,在在證明一個「好新聞」來自不怕困境的「好記者」。

銘傳學生獲益多 對好新聞改觀

  胡元輝董事長提到,今年三月初由卓新獎基金會舉辦的「好新聞徵文活動」,共有977人參加,其中近半數人提及新聞重要要素是「正確」(48.6%)、「客觀」(30.1%),他認為這反映出大眾對媒體這兩要素仍然不夠完善。此外,在「對新聞期待的要素」中,四分之一的人提到推動變革(25.3%),胡元輝說:「代表社會仍然期待新聞能透過真實呈現,但領社會進步。」

  元大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楊荊蓀,替胡董事長的演講做結語,提到:「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那些典範一樣,但希望大家理解前人的精神,給予調查記者們支持與鼓勵。」

  從廈門來到銘傳大學念書的學生呂進玉提到:「聽完演講,才知道好新聞的另一種狀態。」

  新聞系四年級黃佩慈說:「目前台灣業界真正懂得好新聞的人似乎很少,但今天聽到國際間許多記者典範,讓我們未來從事相關工作時,有脈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