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數位匯流進展的速度之慢,媒體用「有目共睹」一詞來形容。根據今年10月台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發表的「數位匯流大調查」結果,台灣有高達85.5%的民眾壓根就沒聽過這個名詞;而對這個名詞意涵了解的,更只有2.2%。對於政府將今年定位為「數位匯流元年」,顯然是個極大的諷刺。

  調查中也問到民眾對於目前媒體收視環境的看法,其中有54.5%民眾表示不滿意,只有34.2%是滿意的。雖然如此,其實我們生活的傳播環境正在悄悄地改變當中,只是一般人可能未能察覺。

  過去台灣收看電視媒體的主要管道都是有線電視,可是這次的調查中,卻顯示中華電信MOD收視戶對頻道多元性的滿意度,已追上有線電視。MOD收視戶和有線電視收視戶,兩者分別有66.8%與66.3%對頻道多元性感到滿意,這方面差異不大;但是在畫面品質方面,MOD則大勝有線電視,滿意度為82.0%比72.9%;至於整體服務滿意度,MOD高達77.3%的正面評價,也勝過有線電視業者的63.9%。

  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目前MOD的訂戶已經超過100萬戶,是電視媒體的第二代平台,足以和傳統的有線電視業分庭抗禮,這表示跨平台競爭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沒有任何一個單一媒體可以獨佔收視戶的目光。

  我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不是介紹數位匯流這種技術,而是向原住民社會昭示一個新傳播時代的來臨,過去各自獨立的廣播電視、網際網路、電信這三種媒體服務類別,因為數位技術的進步和日趨成熟,已經漸漸融合為一體,透過大平台的運作方式,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傳輸管道整合在一個媒體上。這個趨勢,將使得未來的傳播運作更為便利、有效、快速而豐富多元,對於原住民傳播而言,如果懂得運用相關的技術、跟上趨勢潮流,將建構一個過去從未見過龐大而有效的文化傳播環境。

  這個專欄曾經提過,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在今年8月份設置了一個原住民族網路影音平台「Aliyang」,就是數位匯流趨勢下的產物,期望將原住民族的廣播和影像資訊整合在一個數位平台上,成為一個傳播服務平台。

  最近某政治人物也設置了一個「原住民族網路電視頻道」,將有關該政治人物的相關影片集合彙整在一個網站上。其實說來也不是新的東西,就是將原本就在YouTube上和該政治人物相關的影片,重新編排整理、編定目次,點進去之後還是會到YouTube的平台上,可是這樣看起來卻顯得內容多元而豐富,似乎更勝Aliyang裡面的東西。

  因此,將來在各個不同媒體中從事原住民傳播的工作者,應該轉換新的思維, 不能再以自身的媒體做為單一核心的運作機制,而是思考著怎麼在數位匯流的趨勢中,找到可以掌握的資源以及開發可以傳布的通道,尤其是過去在傳播上處於弱勢的部落,更應該在數位匯流的技術和環境中,發掘出方便、多元而有效的傳播方式,建構一個全新的原住民傳播環境。這一天其實不遠,精確一點說是已經來到,再不開始,慢一步可能就追趕莫及了。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首刊於《立報》部落新聞眼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