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創下台灣五十年來最嚴重水災,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與台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10月19日在台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主辦「原緣不絕:數位典藏、在地參與、永續發展」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其中「災難與社會變遷」主題聚焦莫拉克災後重建至今三年的過程與現況,以及屏東泰武鄉的重建記錄。
88news 災後重建的守門人
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
莫拉克颱風在2009年8月8日侵台,「88news: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成立在同年9月29日。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老師表示,「88news」忠實記錄2009年災後的重建狀況,並揭露更多眾多媒體不提的爭議;原定運作三年就結束,但重建屋問題尚未結束,又逢今年豪雨,計畫將再延長兩年。
Web 2.0開啟災難傳播的新可能,陳順孝指出,「88news」藉由網路串連新聞編輯、駐地記者、遠端志工、巡迴記者、在地報刊、網路寫手,這個團隊在三年內完成一千五百多則報導,吸引近五十萬人次造訪,更獲得多項殊榮。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劉瑋婷則強調,只有「88news」到現在還重視災後重建狀況。
平衡官方報導的「88news」,取得三年數位典藏計畫經費,深入記錄重建史;陳順孝指出,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永久屋計畫,沒有耕地也無法擴建,對未來生活有不合理限制。劉瑋婷認為,政府沒有真正聽見原住民的聲音,不了解居民為什麼要抱怨;對於重建也仍在假想的階段,不能實際解決問題。
山林.為家 訴說生命共同體
屏東霧台部落柯信雄
「政府不了解原住民與山林的關係」,屏東霧台部落的「佳木斯英雄」柯信雄表示,只有記者能進入災區,他感謝記者讓外界、北部人們知道「我們已陷生死之間」。他指出,對魯凱族而言,家的元素很多,家是大家一起組成的家,對原住民來說,是生命共同體,山林不是所謂不適合住的地方。
「經過莫拉克災難,知道再也不能相信政府」,劉瑋婷指出,如果用白話解釋中央重建會的「原鄉」計畫,就是要居民搬下山就好。柯信雄說,政府修條道路花三年,修一座橋卻還要打掉地基、繼續毀壞山林;七老八十的阿嬤卻每天親力親為的修路,她認為,那些工程人員根本不懂大自然的語言。
住在山下還是山上好,其實很難回答,高雄那瑪夏沙魯部落的打亥‧犮拉菲認為,風災讓部落感情一度重新凝聚,但災後安定下來,部分的人想回到山上,有些人卻想留下來,也有歧見。他指出,就(受災)經驗上來說,他對政府不信任。「災難與社會變遷」場次主持人、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謝志誠也表示,不能理解政府說自己作得好的依據是什麼?
文化.典藏 封存部落神話
台大新研所副教授洪貞玲
遠距協作的網路平台「88news」與救災重建的協助,成功跳脫主流框架,台大新研所副教授兼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貞玲認為,她從這個平台的運作得到很多幫助,將原台大新聞所團隊執行中的佳興部落文化典藏計畫,轉型為災後重建記錄。
「不同於全面式的莫拉克新聞網,我們(佳興部落文化典藏計畫)是長期泰武鄉與泰武村、泰武國小合作的計畫」,洪貞玲表示,但重大轉型關鍵在於八八風災,當時任教於泰武鄉泰武國小的排灣族族語老師邱宵鳳,對於災後遷村憂心忡忡,於是展開回應部落需求的跨族群、跨部門合作。
「佳興文化典藏」的災後重建記錄,更注重弱勢的聲音。屏東縣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指出,我們不是明星災區,我們是沒有語言的民族。洪貞玲表示,重建記錄的目標是向「88news」平台靠航,透過網路新聞得到更多互動與關注。
飯店在一天之內倒塌兩百次,這就是主流媒體奇觀式的報導方式,洪貞玲指出,屏東泰武鄉的災難重建記錄,奠基於社區傳播的重要義理,書寫成果以外,也是參與者培訓賦權的過程;這套模式與成果,乃從做中學、弱勢發聲、跨越藩籬並開啟對話。
泰武國小災後出現地層滑動,曾遷校四次,但亟欲重建校園。伍麗華表示,風災過後,在保留原住民文化方面,做的比以前更多;透過蒐集過去的資料、照片,感動設計師,得以將排灣族文化(神話智慧)保存在新學校的建築中。
伍麗華盡力保留山上文化,同時培養與平地孩子的競爭力。她表示,自己深刻感受「別人幫你蓋房子多麼沒尊嚴」,設計師曾表示,這樣的修改就看不出是他的作品了;她則認為,親近土地發聲,來自對母體的認同才有創造力,僅管在平地生活,仍不能失去文化傳承。
透過在地發聲及協力,了解數位典藏成果對部落發展的影響。洪貞玲指出,透過參與和討論,居民認為「災後重建記錄」最值得保存;部落裡面不上網,將出版紙本書籍,讓重建家庭都留下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