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短片

  一個是網路上眾人追捧匿名為「籃球隊長」的線上高手,一個是校園裡受人嘲弄的自卑學生,透過網路的轉換,兩個差得十萬八千裡的角色竟然是同一人。公益短片《籃球隊長》講述的就是青少年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如何建立自我認同,以及暗藏在各處的網路交易風險。

  網路安全與媒介素養是老生常談的議題,卻非常重要,為了能夠持續引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關注,「白絲帶關懷協會」透過公益短片的傳播與社區行動教學,讓青年學子在遊戲互動當中,將正確的網路使用觀念引入生活當中,培養正確的品格教育。

  「白絲帶關懷協會」成立於1999年,從最初意識到「性氾濫」對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到現今逐步發展為數位科技時代下,幫助家長、老師與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網路媒體環境,歷年來拍攝許多創意公益短片,如《星空獵人》講述上傳猥褻照片、偷拍等不當的網路使用;《如果天空不下雨》描述網路性侵危險;《看不見的時候》闡述網路世界的交友陷阱等,更透過社區行動、校園宣導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讓青少年了解網路的風險。

  從「白絲帶工作站」到「社團法人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的成立,也闡述了台灣媒體素養的進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葳談起成立之初,「白絲帶」從網路的性氾濫、媒體素養開始做起,後來受理不良網站的通報與防範,在陸續接到許多家長與年輕人的求助電話後,更積極協助他們在面對網路衝突與傷害時,建立正確的資訊素養,扮演了社工的陪伴與轉介角色。

  根據黃葳葳教授的研究,數位時代下,青少年透過網路互動來建立自我形象,因此若在心智尚未發展健全,又缺少與家長的討論互動之下,網路上各種不良資訊內容,可能會造成青少年不良影響,因此「白絲帶」近年來培育了許多種子教師,到各地社區、學校展開數位媒體素養的宣導工作。

  十月中舉辦的「數位社會資訊素養研習營」,不僅請來學者與業界人士,針對現況暢談數位資訊下媒體素養的瓶頸與展望,後半段實際進行資訊素養的影片導讀,觀賞完《籃球隊長》的影片後,台下參與者分成小組,透過遊戲與經驗分享激盪出許多不同的火花,參與者不僅有在校學生、教師,更有企業人士到場研習,對公民記者有興趣,現今擔任企業顧問的黃先生表示:「台灣媒體有許多讓人詬病的地方,例如台灣很少會報導國際重要新聞,所以我想來看看公民記者可以做哪些事情。」

  公民意識在各方推廣下已經逐漸成熟,透過公民團體的媒體素養培育,不僅可以規範新聞從業人員的倫理道德,更在潛移默化之下影響閱聽大眾的媒體識讀,在混亂的媒體環境中,漸漸構築一個符合社會正義的新聞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