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討論原住民媒體的論述中都會提到,世界上最早的原住民電視台是加拿大的原住民電視台(APTN),設立於1999年。但是這幾年我蒐集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專屬電視台的資料,卻意外發現,中國設立少數民族電台的時間遠遠早於西方國家。
大陸少數民族地區建置專屬的電視台,早在1960年代就開始籌劃了。內蒙古電視台和新疆電視台,都籌建於1960年;到了1970年,這兩座電視台開始播放黑白節目,揭開了少數民族自治區電視台歷史的第一頁。但捷足先登的,卻是雲南電視台,搶先幾個月在1969年10月正式播出。到現今,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各地辦有少數民族語言的廣播電台已達165座,電視台超過140家,少數民族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已達到了75%以上。
如果單單以數量來說,中國大陸對於少數民族的廣電服務,已經可以說是獨步全球,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當然,這和強力的政治宣傳脫離不了關係,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不過,台灣傳播學術和實務社群卻從來沒有看到這個現象和趨勢。
上個月28日,台灣佛光大學「原住民族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和大陸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系,合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地點就在昆明的雲南師範大學。
透過研討會,初步可以了解,儘管大陸在少數民族傳播的實務運作上已經有那麼多年的歷史,但是少數民族傳播的這個領域中,研究的取向過去都偏重於政策和組織現象的描述,這些年來慢慢開創較為不同的面向。
就以這次的研討會論文而言,當地的傳播研究範圍已經十分廣泛了,包括語言學和語言政策、文化人類學、文化傳播、符號學、少數民族閱聽人等等,已經可以看出愈來愈多元而開闊,品質也有逐漸提升的趨勢。
而台灣的原住民傳播研究,迄今仍然集中在傳播權、媒體組織與運作、文本建構與詮釋這幾個核心領域中。倒不是說這幾個領域不重要;相反地,這幾個核心領域還需要更多的論述來充實基底。可是我們研究的視野和方向,是不是也應該要走得更快、更遠一點呢?
當然,我們也能夠了解,以大陸研究人員的數量來說,大可以採取集體分工的方式來含攝相關的各個學術領域。但是我所看到的是,關於少數民族傳播,在媒體實務上,透過國家的力量強力地發展,造成遍地開花的樣式;在學術上又可以有效地動員學術社群,萬箭齊發式的開拓領域。相對的,我們能夠和對岸在學術和實務上對話的空間在哪裡?
我們能夠去對話和挑戰的,就在於對於媒體的認知和定位。當國家以龐大力量設置少數民族媒體的同時,少數民族的發言權、權勢權、主體性都因而增加而彰顯了嗎?這是我們可以提出最根本的問題意識,也是關心少數民族/原住民傳播的人所最應該質問的一點。關於這方面,兩岸有什麼樣的差異?下回再談。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首刊於《立報》部落新聞眼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