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學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說:「請各位也把我們當成同學。」

  由媒體改造學社主辦,傳播學生鬥陣協辦的「123傳播自由週」活動,政大場於19日下午在傳播學院劇場舉行。現場除劉昌德、劉慧雯與方念萱三位傳播學院的教師外,共有近三百位來自不同院系的同學參與。正攝製當前媒體併購案相關議題紀錄片的導演李惠仁也特地到場拍攝紀錄。

政大3百多位不同院系同學 各舒己見

  「123傳播自由週」活動於12月的第三週陸續在各大學傳播相關課堂上舉行,該課程進行方式以問題討論與觀點辯論為主,透過對「什麼是媒體壟斷?」、「自由競爭真能帶來優質內容嗎?」以及「為何需要編輯室公約?」等三個主要問題,邀請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發表不同觀點與意見,並與在場的同學及老師交流討論。

  政大媒體素養團隊資深助教李律鋒擔任該場活動主持人,於開場時表示希望來參與的同學在思考這些議題的同時,也能體認到自己可以有不表態、不關心的自由,乃至於挑戰反媒體壟斷正當性的自由,這便是媒體素養教育以及反媒體壟斷運動所欲傳達的核心價值。

  劉昌德則特別強調:「今天是要跟各位交換對這些議題的想法,所以請各位也把我們當成同學。」

  劉慧雯則進一步表示:「我們並不希望強迫推銷某種價值。我們希望避開『老師』這個身份的權威。對於同學的任何意見、抱怨,都非常歡迎在課程中討論。」  

  同樣在政大校教授媒體素養的方念萱教授也指出:「學生可能覺得今天壓力比較大,一來因為知道老師立場,二來他們自己可能覺得資訊不對等,如果是這樣,就努力收集理解與自己懷疑之處相關的資訊,練習表達能力。」

    活動現場同學發言踴躍,商學院的黃同學首先透過壟斷的定義來敘述何謂壟斷,壟斷之於不同產業的正負面影響以及壟斷現象之於媒體產業的特殊性。其後則陸續有同學發言表達媒體壟斷可能造成資訊單一化、影響媒體的社會與民主功能等負面效果的想像與焦慮。

  新聞系的王同學就自身的處境指出,現今媒體壟斷與編輯室控制等負面現象,已經造成自己與系上同學們對未來職場與職業尊嚴產生不安全感,期待更多人關注相關議題,並積極採取行動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努力。

  民族系的楊同學以非傳播科系的角度,對於如何讓媒體內容品質改進等議題提出疑問。劉昌德回應時指出,反對資本家大量併購媒體並控制新聞是階段性任務,除了訂定反壟斷相關法規之外,提振公共媒體對於整體媒介市場的制衡能力,以及將公共化概念導入當前新聞媒體經營核心,才能更進一步提升台灣的媒體品質。

課程延後結束 同學熱情不減

  當天活動時間於原訂於五點結束,但由於同學發言踴躍,討論熱烈,遲至五點三十分才由老師發言做結論。

  會後傳播學生鬥陣的同學也在現場提供反媒體壟斷運動的相關資料,並與在活動後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的同學交換聯絡資訊。期待來自各領域的參與師生們都能透過這次的對話,更多面向的去了解並思考反媒體壟斷的訴求設定以及運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