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中國,看到有關民國史的影片,來自臺灣的我,都禁不住看看中國如何描繪那時代的歷史。最近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描述那年河南遭遇大饑荒,三百萬人餓死,橫屍遍野,餓殍滿地)上演,依然忍不住沿襲舊習,看看該片如何描繪民國史。

  去年中國有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但是中國對民國史1912—1949似乎還不多言。大陸對民國史的描述,最早,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張藝謀所導演的一系列作品《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這幾年在中國看的電視劇。裡面描寫的民國似乎都是貪污腐敗,殘忍,人物都是軍閥,奸商,而且凡奸就是與國民黨有關,與蔣介石有關。

  我生在臺灣,受教育在臺灣,我們也很少涉獵民國史(大概國民黨覺得也沒什麼可以驕傲的),但國外很多漢學家修的都是民國史,民國史到現在還是顯學。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就肯定民國史的重要,中國以一個“十七世紀的社會”對抗“二十世紀的列強”實在不容易,況且還要北伐、抗戰、廢除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由一盤散沙一躍而為世界四強。而北伐後,全中國欣欣向榮,1926到1936年的“黃金十年”,民國政府積極建設鐵路、公路,發展工業,均為中外漢學家推崇,絲毫不比中國在2000年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十年遜色。

  看《一九四二》,我第一個反應,發生那麼大饑荒,餓死如此多人,當然蔣介石必須負責。電影中描述蔣介石不知災情如此嚴重,必須由美籍記者白修德告知,我卻打了個大大問號,以歷史常識判斷,蔣介石重視情報,他重用的人如戴笠、毛人鳳等都是情報頭子,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更驚訝的是,海峽兩岸對電影裡如此評價蔣介石,幾乎無人表示是否符合史實或失實,贊同或反對。尤其是臺灣的國民黨及受國家教育栽培的歷史學者對此毫無反應。好不容易,看到微博@漩渦星系2寫的“真實1942 民國政府做過的那些事兒”,看到一些不同看法。他舉出民國政府在1942年中之後,分四階段積極展開救災,以鄉鎮為單位普設粥廠湯廠,大量配發救荒食品,並附以以工賑災、扶植生產等,接著展開救災善後工作。招撫流亡、災民歸耕、籌貸秋種、補充耕牛農具、減免田賦積欠及賡續收養災童等措施。

  接著騰訊歷史版登出,由諶旭彬所寫的“戳破《1942》裡的偽歷史”,強調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作為腳本的紀實原著,乃至於媒體對該段歷史的諸多重新發掘,均可謂是偽史當道。例如政府封鎖消息,不允許媒體報導河南饑荒,甚至導致《大公報》被停刊三天。但大公報是被其他理由停刊,之前,重慶《新華日報》對河南災荒的報導至少已有40餘。例如電影中蔣介石不許報災、“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流行的史料依據有三份。這三份史料都有問題,是根據大軍閥馮玉祥的回憶錄以及其他人寫的文章。

  歷史學家段宇宏也舉出民國政府在1942年撥款約近2億賑災,占財政收入的近4%,當時值抗戰時期,軍費支出就占財政收入的62%,其餘38%必須供全國使用,1943年2月賑災就又占了4%,不可謂少。河南省政府還制定了保護農民土地辦法, 規定因災荒而賣當之土地、房產, 准五年內以原價贖回。所有這些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而白修德第一篇關於河南災情的報導在1943年3月份,已經是進入第三階段賑災了。

  所以,電影中所敘,“這場饑荒主要是在美國記者、美國報界的干預下、在美國輿論的壓力下民國政府才匆匆實行救助措施的結論,是不對的。”漩渦星系2在微博中說。

  關於歷史的諷刺詞彙很多,如“歷史如小姑娘,任人打扮”(胡適)等。但是近年來,我覺得歷史上,對人或事件漠視比醜化更嚴重,醜化總有一天可以翻案,但漠視,此人和此事隨風而過,再無真相大白的一天。民國建立一百年,中國建立六十年來,有無數人與事被漠視。

  蔣介石大概是最被兩岸漠視的領導人。最近,去了南京、上海,發現蔣介石的痕跡都被抹去。在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紀念館裡,陳列很多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及蘇聯領導人的照片,甚至與平常百姓的照片,但是獨缺與蔣介石的合照。有的照片孫中山站在中間,旁邊是空的,再過去才是另外一人,按照中國照相慣例,領導人物旁邊一定有人站,動過手腳的痕跡清晰可見。

  在臺灣,蔣介石似乎也已消失,看不到他的銅像(當然以前也嫌太多),他統治臺灣二十餘年的歷史,似乎空白一片。他的確施行白色恐怖,多人無故被槍斃,病死冤獄。如我是受難家屬,終生也難原諒他。但是另一面,他確實爭取到美國的支持,在風雨飄搖中,奠定自由臺灣的基礎,在上世紀50年代他力主臺灣必須發展民營企業,避免公營企業獨大,並訂立若干法條,鼓勵中小企業,釋放臺灣創業家活力,進而有後期的臺灣經濟奇跡。

  臺灣有陣子猛力興建蔣介石銅像,全臺灣一共有4.5萬個他的塑像,一九八八解嚴後,再加上民進黨執政,陸續拆除,放在桃園的一所蔣介石雕像公園,專欄作家許知遠到臺灣時,偶爾漫步到那個公園,在“複製到領袖”一文中寫道“眼前的雕像早已失去了往日意義。它們因批量排列在一起倍感滑稽。它不僅失去了威嚴,也失去了殘忍與肅殺。”

  從宏觀看,民國史被忽視,兩岸都存在著記憶斷裂。似乎我們1949年前都不存在,失去了存續感。從微觀看,錯過了民國史裡各種千古人物,大師小民甚是可惜。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所說,“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

原文首刊於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