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報紙的重點在於新聞內容,出版編輯的專業碰上網路科技時,究竟產生何種火花?特派記者將帶我們瀏覽幾個新聞網站。

Sonya:「每日野獸報(Daily Beast, http://www.thedailybeast.com/)」專為快速瀏覽新聞而設計的網站,由Tina率領團隊蒐集呈現每日要聞,其中「部落格故事(Blogs&Stories)」呈現第一手資訊,提供關於政治、娛樂、藝術、商業等最新消息,影音專區還有影像互聯的下載分享;「書籍怪獸(Book Beast)」整理了市面上的熱門書目,同時也是Tina致力於電子書發展與出版的起點;而「重點小抄(Cheat Sheet)」則濃縮了所有當日重大頭條,隨附相關來源連結;
如果想閱讀報紙,華盛頓郵報「新聞博物館(Newseum)」的「今日首頁(Today’s FrontPages)」,資訊相當豐富的網站,可以透過700篇報紙頭版了解世界各地要聞,快速瀏覽這邊的圖像短文,一定有你感興趣的內容;另外,使用地圖搜尋可以查詢到相關報社,假如好奇內容,可以直接點選連結連至該篇報導來源的報社網站,「新聞博物館(Newseum)」每天都會標示十則最受矚目的新聞,這是一種歸納各家報社頭版的絕佳方式。

Q:我非常熱愛新聞頭版,從小到大收集了一堆,像是甘迺迪遇刺、登陸月球、千禧年,如果有天這些頭版不復存在,對我來說,失去的將不只是小時候那種收集的樂趣。
Ken:好的報紙內容反映出來的是大眾最關心的議題,就像是同一區的居民會對彼此說「你得看看這條跟我們切身相關的新聞」,尤其網站頭版呈現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意見,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聞被轉載,因此,頭版傲人之處在於充分反映美國各城鎮存在的價值。

Q:Tina,新聞網頭版的資訊內容,是否不同於傳統報紙的品質,因為網站頭版的自由選擇性,是出自個人偏好,並非原始資料。
Tina:這就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內容–資料庫機制,選擇頭版內容是必要的,圖像與內容必須經過規劃設計,這種網路形式彙整了實體報紙的每個細節,網路新聞就是一份活生生的報紙,具有神奇非凡的震撼感染力;打從嫁給報社編輯後,我就一直忌妒他擁有自己的報社,也一直希望可以從事報紙編輯,而我們現在所經營的網路新聞,就像是報紙上原本靜止的哈利波特圖像,輕輕點選一下,瞬間就活了過來,栩栩如生。

Q:一個關於網站生存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綜合的最佳化資訊,部分雖然有載明來源出處,通常來自出版社或報社,刊登這些內容無須付費,民眾完全可以免費取得這些資訊,這種模式固然便民,但這是否也造成了報業生存的危機呢?
Ken:資訊綜合正是一種危機,現代人已經習慣收看網路新聞,加上網站經營競爭激烈,說實話,延續新聞產業唯一的方式就是收費制,如果提供免費資訊,民眾的確會湧入,廣告量也會瞬間暴增,但其實只是一種停滯,不等於未來也並非救贖,所以收費模式是必要的,民眾必須付費觀看新聞,尤其美國憲法在1971年成文通過、賦予新聞媒體具體的經營自由,無論民眾是否了解其意義,我們不能失去自由媒體代表民眾的言論權,即便現在情勢相左,但將來會是一種收費模式,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著適應。

Q:如果報紙持續泡沫化,報導工作又該如何延續?記者將介紹一個承先啟後的網站。
Sonya:「聖地亞哥之聲(Voice of San Diego)」,非營利的當地新聞網站,2005年始發行,這是從當地角度出發,聚焦要聞如教育、科學及政治等議題,最特別的就是他們的調查報導,即便微小的細節也有鉅細靡遺的報導;另外該網站記者也擁有自己的部落格,像Bob Davis的部落格就撰寫了許多關於政府的文章,這些記者也有與當地NBC電視台合作,另外還有同步的廣播節目。「聖地亞哥之聲(Voice of San Diego)」算是非營利新聞網站中非常優秀的楷模,提供當地新聞的另類選擇。

Q:紐約時報介紹過「聖地亞哥之聲(Voice of San Diego)」,他們的新聞內容涵蓋了相當深入的調查報導,兩黨、社論、小道消息、秘辛,以及公民新聞–由業餘記者刊登的內容,相當受人矚目,問題在於是否有足夠的收益來支撐這樣非營利的當地新聞網站,Ken你的看法如何?
Ken:全然未知,雖然很多熱心公益的民眾總愛關注政府以及當地新聞報導,但這需要很多資訊來源,而且必須投入該城鎮大量預算,並非只是個人發表Facebook那麼簡單。

Q:Tina假設我向妳徵詢,我在康乃狄克經營的報紙正處於隨時倒閉的危機,我冒臉投注剩餘的資產然後說「你們這些已經有搞報紙經驗的人,來哈特福特教我怎麼挽救報紙。」妳會怎麼回我?
Tina:「試著架個網站,發行每週或周末的雜誌,因為日報在這裡沒辦法生存。」另外,我相信廣告仍有辦法網羅到一些懷抱熱情的觀眾,而且是不同社群的目標觀眾,這些觀眾遠比收視率來的更重要,這是關於熱情,非關數字。

Q:假設我舉辦一場的研討會,我說「我要照Tina的建議去架設網站發行雜誌,那麼我該停止出版嗎?這樣的模式好嗎?」Ken你會怎麼回我?
Ken:或許不該停刊,但這取決於當前哈特福特資訊的呈現方式,假設我是哈特福特的新居民,我會提議像是幼稚園的午餐菜單、各市議會議程與職權行使內容、高中校隊出賽陣容及勝負等,這些相關資訊都該被列入,同時進行區域間的合作與播報,畢竟商業經營終究還是必須講究實際收益。

Q:傳統網站試著轉型為多媒體,而新興的多媒體網站,則是彙整原始內容及各方意見,準備大展身手成為主導網站,究竟誰勝誰負?是努力縮編以求生存的傳統網站,還是逐漸嶄露頭角的新興媒體?
Ken:兩個網站的市場迥異,經營模式不同,當你愈需要收視率,你愈會客制化新聞內容,當然也愈容易成功,就像今天我們彙整了至少八到十個區域的新聞,這正是致勝關鍵,我們想要做到最好,所以我們持續努力把所有資訊網路化。
Tina:網路促成了新興創意網站,甚至超越了現行大規模的新聞機構,我所熱衷且正在從事的這份工作有望發展成有機的整體。

Q:在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或紐約那樣的主要市場,看看當地傳統媒體的雄偉建築與敘薪,以及海外據點,對照如今業務持續削減,有些甚至瀕臨破產。
Tina:因為12年前沒有Google、Facebook或Twitter,直到20世紀初這一切巨大的改變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