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凱弘 | 城邦出版社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樺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科學教育所

圖片 南極海冰面積不減反增/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超級颶風珊迪(Sandy)連續幾天狂風豪雨,重創美國東岸,珊迪受到西邊冬季冷氣團牽引,加上來自北極圈格陵蘭島周圍的高壓影響,持續西進美國內陸,月圓效應(full moon effect)更助長狂潮巨浪、侵襲美國東岸。

  「超級颶風的整體威力已超過個別部份的加總,這就是情勢持續險惡的原因。」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環境預測官員路易仕.猶傑里尼(Louis Uccellini)說。

  地面氣象(Weather Underground)部門執行長傑夫.馬司特司(Jeff Masters)說:「它像一個颶風,又像是一個東北風暴,帶來大麻煩。」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持續升高對此超級颶風的關注與警戒,因為颶風並不只威脅美國沿岸,內陸也會受到波及。

  颶風路徑難以捉摸,對各地影響也不同。緬因州附近東岸地區會因颶風來襲而讓11月初的天氣變得溫暖,在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州,氣溫則因為颶風而降低,西維吉尼亞州、南邊的北卡羅來納州還可能下雪。

  NOAA預測官員吉米.西司寇(Jim Cisco)才因此稱它為「科學怪風暴」(Frankenstorm)。

  猶傑里尼認為,紐約市及其脆弱的地鐵系統最容易遭殃,風暴的水患威脅風險持續升高。

  「若暴風侵襲的預測準確,紐約市將面臨巨大的混亂。」預測專家更擔心它帶來的內陸水患。

  根據NOAA測量,珊迪挾帶的巨浪,強度達到5.2(尺度由小至大,為0~6)。由於它與冬季風暴混合,使得侵襲範圍擴大至數百英里。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科學怪風暴珊迪來襲正值美國總統大選最後1周,這個時間點,不僅考驗著美國總統及政府的災難管理能力,更是緊急應變機制的大測試。

  成大教授楊永年認為,歐巴馬政府因應風災、危機處理得宜。

  細部來看,這不僅是歐巴馬個人的領導能力,也在於新災難應變機制發揮作用。現行災難應變機制,是美國遭受2005卡崔
娜風災慘痛教訓後,一連串檢討、機構重整的結果。

  卡崔娜風災後,前總統小布希簽屬《後卡崔娜緊急應變管理改革法》,於2007實施,主要內容是調整國土安全部職掌,賦予聯邦緊急救難署(FEMA)更多職能,目的在強化對複合式災難的因應;另外2008年國家應變架構(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成為美國處理災害應變的新準則。

  NRF明定國土安全部負責跨部會協調,處理聯邦層級的災難因應,建立災害應變協調運作機制。當大型災難發生,災區州長向聯邦政府求援,經FEMA評估災情並由總統宣布列為災區,FEMA即指揮救援團隊進駐災區,並且成立國家事故管理系統,提供地方政府15項緊急支援。

  臺灣在88風災後,也於民國99年進行災害應變體制的改革,成立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但定位為執行單位,仍為任務編組,有功能重疊的問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10/28日華盛頓訊/記者Seth Borenstein

學術分類:自然科學 > 大氣科學
標籤:颶風、氣候變遷、暖化

延伸學習:
朱蓓蕾(民101),美國緊急應變管理機制之改革:國土安全之概念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13(2),47-98。
熊光華、吳秀光、葉俊興(民99),台灣災害防救體系之變革分析,2010 年兩岸公共治理論壇—公共行政、災害防救與危機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
颶風應變 歐巴馬加分(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10100517.html)

本文首刊於國科會科技大觀園,網址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3/10/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