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曾流傳著這麼一張圖,用以諷刺媒體報導和事件真實間之落差。
支持死刑?
依照我國對於死刑相關議題意向及觀感的最新統計,仍有六成五左右之民眾表示完全不贊成廢除死刑,此次為歷次調查中最高,而民眾對於反對廢除死刑之表達比例高達91.7%,顯示有九成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廢除死刑 [註1] 。
另一方面,對照於一連串死刑之司法案件相關報導,如年初之吳敏誠案遭最高法院撤銷死刑發回更審的案件[註2] ,直至頃近的王昊案,一審重判被告劉金龍死刑,台灣高等法院於二審中改判30年[註3] 。此等死刑議題相關之案件引起極高的討論。其中,不外乎即環繞著死刑廢除的正反聲音,如有網友不滿改判結果而於臉書(Facebook)上聯署,並大罵:「法官還是人嗎?」等。
若將上開統計結果和報導中所顯示之民眾情緒反應作對照者,這看似「理所當然」的結果,然而對於此等現象,其間似乎尚有一「連結點」須被檢視、探討,亦即媒體對於犯罪事件、司法裁判,乃至於死刑案件的展現報導方式,是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民眾觀感的問題。
媒體的影響力
我們不可否認,如劇情電影般情節的犯罪新聞或經常呈現於頭版的死刑案件報導,又其中的緊湊、腥羶、衝突、眼淚、氣憤,往往吸引了社會大眾的目光,而這更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民眾對於該等事件、議題的評價及意見形成。具體而言,以死刑案件的報導為例,我們應當合理提出疑問及思考的是:對於民眾而言,關於死刑此一議題的觀感或想法,是「如何形成」?
事實上,除非是親自參與該等事件(如被告、該等被告之辯護人、被害人或其家屬等)、閱覽過原始卷宗和歷審裁判書,否則,對於死刑個案的認識,不外乎來自於媒體報導。也就是說,媒體對於犯罪事件的報導,幾乎是占據了民眾的眼睛,而選擇性或片段式的報導將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對於事件或議題的意見,進而形成其等對於某犯罪事件、司法所為之死刑決定之評價。
若將視野拉得更高者,實則,也可連結至最近「反媒體壟斷」聲浪的基本思維,也就是深怕特定人基於特定的利益,獨佔成一家言,進而操弄民眾對於特定議題的想法。
報導的全貌
著名的社會學與法律學學者David Garland,曾於其2010年的著作《Peculiar Institution: America’s Death Penalty in an Age of Abolition》之序中,有這麼一段話:
報導上有關死刑執行的報導都是以一定的通用格式顯現,所有通常的要素有:有關於犯罪及其影響而令人心神不寧的描述;受害者家屬傷感的陳述;犯行者的犯罪史;長久的法律抗爭及最終的訴求;最後一餐的家常細節;目擊者描述死刑之執行及死囚的最後一句話;監獄外支持者及反對者之訪談;官方的正式聲明。這些都被加總形塑成一則令人滿意的故事:邪惡的罪犯在合乎他權利的情形下被繩之以法,並以最人道之方式執行死刑。…而這類戲劇化的報導故事在最終場景及結尾上通常即以道德劇(Morality Play) 的方式呈現。形成的一種情緒性的、激昂的情境。
David Garland對於「死刑報導的顯現」之於「民眾的觀感」,提出了細膩的觀察,他試圖說明現今的美國,死刑是如何變得具情緒、爭議性。Garland教授探究這樣死刑的基礎、社會價值觀,也去了解死刑制度及仍保有死刑的社會。他發現,報導內容對於民眾觀感的的確確是存有相當的影響力。
筆者無意再針對廢死議題作出支持或反對之討論,但想提出的是,若從媒體報導對於民眾觀感影響的角度出發,對於民眾而言,在死刑案件中,我們日常所見的報導,很難是犯罪事件的「全貌」。
對此,或許可以思考的是,若將媒體報導之鏡頭移至「行為人的成長背景描述、行兇動機、目的、犯罪原因,乃至於呈現出行為人於其成長階段的受霸凌、遭虐待等」畫面,則此恐怕將改變犯罪新聞報導的閱聽眾。也許一個比較完整的報導方式,才能助於社會認識犯罪事件,進而累積更多、更好的犯罪討論的民意來。
註1: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於2013年1月21日~1月25日,隨機抽樣訪問全台1,931位民眾對於死刑支持率的最新統計,詳細內容可參照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101年全年度全國民眾犯罪被害及政府維護治安滿意度電話問卷調查」,網址:http://deptcrc.ccu.edu.tw/index.php/news/showNews/100(最後瀏覽日:2013/2/13)。
註2:參照中國時報2013年1月11日【終審辯生死 吳敏誠3逃極刑】報導,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112013011100146.html(最後瀏覽日:2013/2/13)。
註3:參照蘋果日報2013年1月30日【殺童魔 逃死刑 「法官良心沒了」拔指甲虐死 道歉就改判30年】報導,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30/34803190/(最後瀏覽日: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