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民 | 自由撰稿人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圖片 珊迪颶風造成哈德遜河滿溢、周遭淹水/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紐約遭逢颶風珊迪侵襲,普林斯頓大學氣候變遷專家麥可‧歐本海默教授早在2012年2月前就提出預警,「紐約現已禁不起颶風帶來水患的摧殘。」
歐本海默指出,全球海平面上升及颶風生成的氣候條件改變,是成災的元凶。德州大學氣候學家凱瑟琳‧海霍指出,大西洋平均海溫升高,提高颶風生成機率。
2008年1項研究顯示,相較以往,颶風季節較早來臨,持續時間也更久。長期以來,大西洋平均每年生成11個颶風,近2年分別有18、19個颶風。距離年底還有1個月,但今年已有19個颶風。不過科學家認為,未來颶風生成數量將減少,但風勢與雨量將更強勁。
珊迪前所未見地向西轉進,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資料顯示,常態上美國境內的颶風會持續往北,然後東轉出海,災情相對較小;但珊迪碰上強烈高壓帶盤踞在格陵蘭上空,阻擋颶風珊迪向北與向東移動,因此形成嚴重災情。
大西洋暖化專家珍妮佛‧法蘭西斯認為,大西洋暖化與高氣壓帶增強、滯留有連帶關係。
珊迪在紐約造成的淹水高度,破了1821年以來的紀錄,歐本海默認為這跟海平面上升有絕大關係。為了研究紐約可能的災情,珊迪侵襲當天晚上,歐本海默離開曼哈頓的家,到哈德遜河邊觀察颶風可能帶來的危害。
歐本海默說:「我們都知道這些災害可能發生,但若不在現場觀察,永遠不會知道災害會如何發生。」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全球暖化與熱帶氣旋威力增強、頻率增加是否有關聯?目前科學家彼此間仍意見不一;但極端氣候導致難以收拾的災難,則是公認且不可迴避的事實。因此,近年來國際間逐漸從強調節能減碳,轉而關注如何減輕氣候變遷衝擊。
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在2006年發表「氣候變遷調適技術」報告,強調因應氣候變遷各國應建立整體策略,包括預防和降低氣候變遷衝擊兩大面向的調適(adaptation)策略。調適是指從個人、社區到國家尋求因應氣候變遷影響的過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將調適視為減輕氣候變遷衝擊的主要方法,並且提出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綱領(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s for Climate Change, APF),4個原則分別是:
1.將短期氣候變異與劇烈天候現象調適作為減少長期氣候變遷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基礎;
2.依循國家發展脈絡評估調適政策與方法;
3.社會各不同階層都要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4.調適策略擬定過程和執行同樣重要;
脆弱性是指暴露在災害下可能遭致損傷的程度。因應氣候變遷衝擊、達成調適目標,要能夠辨認氣候變遷會造成各階層、地區、社會系統什麼樣的衝擊,降低其脆弱性;換言之,就是對遭遇潛在氣候風險,可能的傷害預作風險評估,進而透過策略減少脆弱性。聯合國強調,能夠透過質化、量化和質量並行方式評估,達成氣候變遷的推估、衝擊以及因應才能有助於完成氣候變遷調適,降低氣候災害損失。(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 編:卓亞雄|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 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10/18華盛頓訊/記者Seth Borenstein
學術分類:自然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標籤:暖化、颶風、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延伸學習: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1
郭彥廉(民97),聯合國發展規劃署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綱領與其應用,法制論叢,42,41-65。
本文首刊於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129/1/10/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