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朱淑在2009年3月遭到聯合報資遣後,朱淑娟仍一頭栽在環境報導上,她將自己擔任環境記者的生涯分成幾個時期,逐步朝向「繼續獨立媒體,反攻商業媒體」。
朱淑娟也期待,更多台灣人能關心環境議題。
面對強權 更要把事情講清楚
被台塑請去喝茶、收到律師函都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朱淑娟笑說,面對龐大勢力,自己從不膽怯反而是鼓起勇氣要讓事情清楚的被看見,於是她紀錄事件過程詳細過程,她強調:「只要把事情講清楚,對方就沒有話講,才不會惹上麻煩。」
身為獨立記者往往較難獲得受訪者的回應,但朱淑娟平日閱讀研究報告、環評書,仔細研究判決書,還會不厭其煩地參加研討會、公聽會,遇到不熟悉的事情便設法詢問專家,她說:「不要輕易放掉你不懂的地方。」
「我們追的不是只有事情,還有制度。」朱淑娟舉例,面對反核議題應探討能源政策的問題以及用電的觀念,而中科三期事件就必須了解健康風險評估,至於苗栗縣灣寶議題則是要改變不合理的土地徵收制度。
耕耘部落格 累積出知名度
朱淑娟鎖定報導領域為關心台灣的環境議題,並成立部落格「環境新聞」(http://shuchuan7.blogspot.tw/)她告訴自己:「先不要想賺錢的事情,先做三年看看。」
她印一張名片、手持一台攝影機就前往現場報導,這段時期她集中力氣,盡量不做報導以外的事情,只為奠基環境記者的基礎。
然而,剛離開主流媒體時,朱淑娟面臨身分適應的困難,時常懷疑自己「部落格主可以是記者嗎?為什麼可以採訪」當時她每天面對鏡子反覆說著:「我是環境報導朱淑娟、我是環境報導朱淑娟……。」才逐漸適應新身分。
此外,她先擔任非主流媒體的特約記者,並漸漸讓官方知道她的新身分,甚至開始習慣看她的部落格。「要經常更新部落格資訊,保持報導的時效。」
朱淑娟認為,離開主流媒體後應更督促自己維持寫稿的速度感,才不會錯失議題時效性。
突破期 與電視台合作、與雜誌合作
當部落格小有名氣後,她開始與電視台、雜誌合作,文章內容遍及商業週刊、天下雜誌等等國內知名平面媒體。跟這些媒體合作,朱淑娟堅持報導內容不接受刪改,以此來保有報導的獨立性。
這段時間,朱淑娟的另一項突破是,打破平面記者只能以文字表達的限制,他與公共電視合作、製作專題,2010年以「水的難題」獲卓越新聞獎電視專題報導,2011年以「今晚跟你說石化」入圍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2012年更以「呼吸的風險PM2.5」再度榮獲卓越新聞獎電視專題報導獎。
擴展期 用深度報導讓獨立記者立足
朱淑娟認為目前處於「擴展期」,她計畫與雜誌做深度報導,並設法提高獨立記者收入。
「做獨立記者是一件成就感很高的工作。」她相信,獨立記者一職可以不斷學習,並且讓不對的事情被看見、被改變。
「每個記者都要有自覺。」朱淑娟說,記者不應該落入主流媒體的邏輯,而是不斷累積專業知識、深化報導。
現場聽眾向朱淑娟發問:「是否只是替環保團體發聲?如何判斷每個事件的真實面貌?」
朱淑娟回答,對於事件雙方都秉持公平對待報導,重視自己報導的可信度,才能創造自己的品牌,絕對不僅僅只是偏袒環保團體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