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的是,新聞媒體為了福島核災事件投注了相當大的資源。CNN為此派遣了一系列的團隊,協助調度採訪。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則產製出了一部影片,來解釋日本這起核安悲劇。但無論如何,並不代表這類的採訪報導就完全沒有缺點。好萊塢記者報(Hollywood Reporter)發出了一則電視批評,提姆‧古德曼(Tim Goodman)嚴厲斥責有線電視新聞在報導核災新聞時,缺乏計劃、觀點,只將焦點一方面集中在地震-海嘯報導,另一方面則集中在核能危機上。根據古德曼的說法:

  不乏許多記者報導核安事故時,持續將焦點鎖定在視覺呈現的部分。政府的  聲明及美國電視台攝影棚內的談話性節目專家權威解析,經常性地對核災後續的影響加以揣測。沒有錯,視覺影像的確是較能引人入勝並產生驚懼感,但是新聞對事件的脈絡的補充詮釋總是相當缺乏。當核反應爐的新聞受到大眾注目時,所有的新聞焦點與文字都在於「熔化(meltdown)」、「大災難(catastrophe)」以及「輻射(radiation)」上頭。新聞媒體似乎都朝著這些字眼的方向進行報導,並祈禱著這些事情的發生。媒體新聞似乎貪婪地為閱聽人的腦中種下世界末日大決戰的種子,並期望著這些種子可以加以轉化,變成自己的收視率。

  而部份的問題,來自於公部門訊息的透明度與訊息的可被接觸的管道。在一則紐約時報評估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遭的恐懼氛圍報導中,紐時記者肯恩‧貝爾森報導:「這無助於政府與營運福島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行政部門,這不過只是提供它們一篇篇充滿矛盾的報導,並常常促使他們婉拒回答假設性的問題,或者討論未來將可能面臨的最糟情況。」同樣地,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頻道切普‧雷德(Chip Reid)在周一的媒體記者會上,就抱怨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的主席格雷戈瑞‧賈茨科(Gregory Jaczko):「只會讓記者報導出更多的問題,卻得不到更多解決問題的答案。」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特約編輯克里絲提‧羅素(Cristine Russell)於TheAtlantic.com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觀察到新聞記者正被一場「瞬息萬變的日本核災意外裡,尋找值得信賴、即時的公共資訊」的競賽中所制約。全世界記者,似乎都處在消息來源混亂、矛盾與蓄意限制資訊流出的渾沌海裡載浮載沉。這些障礙與挑戰,無法使記者在政府官員與普羅大眾間取得平衡。因為記者要想辦法使政府負起責任向人民說明,也要同時讓普羅大眾免除受不必要的痛苦。就像羅素在TheAtlantic.com所貼出的另一篇文章提到:

  新聞就像是蹺蹺板一樣,搖擺於危險與承諾之間,並無限輪迴。或者就像我一位同事所說的,新聞其實是搖擺於「無望(災難)」與「新希望(獲得控制)」之間。

  無論是媒體的挑戰或者是政府的挑戰,似乎目前為止都無法在這一場核災危機中獲得最終勝利。媒體與政府似乎只是對身處在極大危機中的工人與當地居民,適時地提出警報,也同時只是在安撫非處在危機情境中的人心而已。

  這無疑是一項相當艱難的任務,這起新聞比起去年海地大地震所引起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還更加地棘手、難以掌握。當海外的記者在持續、詳盡追蹤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展時,必不能忽略了日本所面臨的人道危機議題。在國內的記者,則必須在分析核能安全以及國內地震海嘯準備機制上,須秉持公正、平衡態度。採訪危機新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其中包括對危機的分析與身處在危機之中的—觀點、脈絡與準確性,皆相當重要。


編譯自《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CJR)》文章Crisis Juggling in Japan,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the_observatory/crisis_juggling_in_japan.php?pag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