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的災難,三重的打擊,這樣的形容在311複合式災難爆發時,充斥於日本各大媒體。地震/海嘯/核電廠災難,儼然已重創日本。三重糾葛的災難,對於記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大挑戰。
問題的癥結點,有部分是來自於媒體對於災難報導的經驗比例上較為缺乏。地震、海嘯吞噬了上百人的性命,當然實際的數字可能超過了數千人,損失的金額更超過了數十億。日本仙台的大地震所釋出的能量相當於336兆噸的炸藥,比去年智利大地震所釋出的能量再多出超過100兆噸。這起地震的能量更高出二戰時廣島原子彈(Hiroshima)之數千倍。這起災難,超越了史詩的壯烈。
然而,美國大幅度報導的焦點多在核安意外上頭,報導內呈現出的損害範圍也僅侷限於核能廠區內。
但這裡要套一句人類至理名言,大自然對地球與海洋的毀滅遠超越人為所犯的錯誤。記者祭出這樣不完整的新聞報導,很難完整說明核安事故到底會帶來多大的災禍。
據日本福島事件發生的當周三官方統計指出,地震與海嘯的總死亡人數接近4000人,約有50萬人無家可歸。但根據許多報導顯示,死亡人數可能會「超過一萬人」。根據紐約時報當時最新報載指出,關於福島第一核電廠(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lant)至少有三座核反應爐以及一處核廢料儲存堆處於危機之中。但當時狀況未明,紐時報載:「自地震後,五名核電廠員工喪生,22人因不同原因受傷,2人失蹤」。
有一個觀點相當重要,我們無須去質疑地震與海嘯所帶給日本的傷害。因為核電廠的癱瘓,可能還比天然災害更加嚴重。但報紙所使用「大量(bulk)」這樣有爭議的字眼來突顯核安議題的新聞性,對於核安議題而言,是相當模糊且缺乏數據足以來加以證明的。
無須驚訝許多新聞媒體在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安事故進行採訪時,會做出這樣報導。其事故地點已經瀕臨大災難的境界,是近30年來未見的悲劇,後續的地震餘威所造成的破壞也難以預測。無數篇報導指出福島核災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Event Scale,INES)」的7個危險等級中,位處於第4級。儘管外界認為危險等級可能會比4級還要高。
CNN在2013年3月18日事故發生後幾天的即時報導指出,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uclear and Industrial Safety Agency)」,隨後又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危險等級從4級提升到5級,等同於1979年賓州三哩島核外洩事故。而著名的車諾比核電廠意外,則列為最高等級7級。
更有許多的報導,將日本核災與賓州三哩島核外洩事故拿出來做比較。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顯示,三哩島事故雖無造成人員死亡,但車諾比事故卻奪走了4000至9000人的性命。反核團體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甚至比世界衛生組織所提供的數據還要高。但是像這樣的標題「日本核安危機使三哩島黯然失色 接近車諾比事故等級」,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例如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以恐懼販賣的模式,刊出「核安恐懼 日本核電廠瀕臨熔毀」的報導。這樣的標題其實是相當不恰當的,結果該報還以粗體字在頭版中刊出。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2006年曾聚焦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其他美國政府機構進行報導,但部分組織卻對媒體煽動不必要的焦慮情緒行為進行譴責。有關報導是做了如下闡述:
這些受核災影響的人口經常被媒體界定為「受難者(sufferers)」,或者會冠上更通俗的稱呼「車諾比受害者(Chernobyl victims)」,而這樣的稱呼很快就被大眾媒體採用。這個標籤伴隨著政府補助,像個標示記號烙印在受汙染地區的受害者和居民身上,讓他們宿命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有病的人。
也許主流媒體報紙會這樣報導福島核災:「百分之一機率下會發生的最糟情況!」關於地震與海嘯復原與重建的系列報導:死者哀鴻遍野、惡劣的小報標題所形成的潛在傷害等。但也有大量的新聞報導會解釋,儘管許多城市呼籲該區域的居民撤離,但日本受輻射外洩的威脅以及輻射塵飄散至北美地區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在許多案例中,新聞記者會挖出最壞情況的情節場景,或許也是一種小心謹慎的手法,是希望可以報導與預測出輻射可能產生的風險性。
確實,例如像「環境健康新聞(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該媒體從80家以上的新聞媒體資料中,歸納出超過上百則的新聞文章。這些報導焦點幾乎都放在核能所帶來的危機,進行論述。
但我們閱覽紐約時報在2011年所作的「地震與海嘯」專題報導,以及人類遭受兩項大自然侵襲的新聞報導時,我們會再同時與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美聯社以及其他新聞媒體機構比較。後面這幾家報紙與通訊社會把焦點放在人道救援的危機議題。同樣在當地的頭版,記者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談論美國的核能安全,也同時將焦點再回到對於地震與海嘯的預防準備措施探討。即使像是「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這類的月刊,也同樣設立了網路專頁,詳細地解釋地震、海嘯與核能輻射的物理與化學效應。MSNBC.com這個網站也再做同樣的事情。
編譯自《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CJR)》文章Crisis Juggling in Japan,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the_observatory/crisis_juggling_in_japan.php?pag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