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的中心,就是遵循探問的原則。」
— 伊莉莎白.湯瑪斯(Elizabeth Thoman),媒體素養中心創立者
在媒體中介的社會裡,當一個做作為的成人,我們必須能夠區辨不同的媒體形式,並且懂得當我們面對所看、所讀,以及所聽到的事物時,質問基本的問題。
儘管大部份的成人透過文學課學習到如何區辨一首詩與一篇短文的差別,令人訝異的是,許多人並不懂得一份日報與超市的宣傳小報有什麼不同;或者,究竟是甚麼因素造成一個網站是合法的,而另一個網站卻是釣魚網站(譯者註:專門欺騙使用者並擷取其個人資料的網站);或者,廣主商如何利用廣告包裝來誘惑我們購買。
學習探問關於媒體簡單的問題,甚至可以從開始學走路的小幼孩開始,為培養一生中探索我們所處世界的習慣,種下一顆重要的種子。父母、祖父母,甚至是褓母,都可以弄一個「探照廣告」(Spot the commercial)的遊戲,來協助小孩學習如何區辨娛樂節目與支持節目的廣告訊息之差異。甚至是小朋友的童話書,也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影像的說故事魔力。–「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當小孩長大時,能夠區別童話故事中的世界與我們居住的真實世界時,它們就能探索媒體是如何將媒材放置在一起的,例如,當在播放卡通節目時將聲音關掉,小朋友會去注意前後的差別。甚至,他們就會使用家庭錄影機來創作自己的超級英雄故事,然後運用家裡的電腦,來進行簡單的編輯。當學生開始使用網際網路來探究學校的功課時,他們就能夠比較不同的網站,然後,區辨同樣訊息的不同版本之間之差異,以察覺出謬誤,或者當中存在的政治「運作」。
通常探問的過程會被應用在特定的媒體「文本」上,也就是說,一些可供辨識的產品或者出版品,或者它們的部份:一集偶像劇或影集的劇情;一篇雜誌的議題;一個電視啤酒廣告;一則報紙頭版頭報導的銀行搶案文字及圖片;一款新上市的熱門遊戲等等。
有時候媒體文本也包含了多媒體的形式。比如說,一部新的迪士尼(Disney)動畫影片,不只是一部在上千家電影院上映的賣座電影,同時也包括了整個廣告及商業品牌的活動企劃:人物玩偶(公仔)、玩具、衣服、午餐盒等等。當然,還有官方網站、故事套書、遊戲,甚至到最後還舉辦一場迪士尼主題公園的參訪活動等。
打開媒體訊息當中,意義的許多層次,並且,找到探問媒體的許多答案,即是媒體教育之所以讓小孩著迷,以及,讓大人們有所啟發的地方。
給教師的三個基本問題:
1.我是否試著告訴學生,「訊息是甚麼?」;或者,我是否教導學生技能,去判定他們所認為的「訊息可能是甚麼?」
2.我是否讓學生知道,我對於他們的詮釋,是採取開放態度的,只要他們是有充分憑據的?並且,我是否已經傳達出自己對於訊息的詮釋,只是其中一個正確的觀點?
3.在課程結束之時,學生是否變得更具分析性?或者更能質問周遭事物?
本文節譯自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出版的線上資料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Overiew & Orientation Guide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