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民 | 自由撰稿人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圖片 加州將施行碳交易制度,將促進州內工業的溫室氣體減量。/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能源政策專家表示,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日前推動碳排放配額(allowance)的線上拍賣,可望使加州立即成為全球第2大碳交易市場。
在碳交易機制下,加州對企業訂定碳排放量年度配額,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得超過配額,一旦超過,就需經由碳交易市場,向未達配額上限的企業購買碳權。相對的,若企業能夠控制碳排放在配額內,即能透過碳交易拍賣剩餘配額,獲得報酬。
11月14日碳排放配額的線上拍賣已截止,19日公佈拍賣結果,就可知道每噸的碳排放價格,及有多少公司參加競標。
華府國會議員們,正關切這一深具實驗性的政策成效,估計半年至1年才會知道對整體經濟的影響。
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政策研究所主任蒂姆‧普羅費塔(Tim Profeta)說:「短期內,這一碳交易不太可能改變華府在氣候立法上膠著的現況。但可能立即影響其他州,甚至是其他國家;長期而言,加州是全球第9大經濟體,此次限制碳排放政策是否成功,將考驗美國氣候政策。」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能源經濟學專家瑟弗林,波倫史坦(Severin Borenstein)教授表示,如果加州碳排放管制計劃失敗,對美國排碳政策推動無疑是一大打擊。
波倫斯坦認為,「碳交易,是有效降低全國碳排放量的絕佳方案。」
為鼓勵業者研發新科技來減少碳排放,加州減碳計劃的頭兩年,提供業者90%的補助,但碳排放上限將漸次下降,使碳排放總量能逐年下降。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是市場導向(market-based)的減碳政策工具。國家必須先設定碳排放總量限制,制訂各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後,監測碳排放量,同時建立碳交易制度使減碳具備市場價值。這項機制運行,是一方面對超過碳排放配額的企業課以碳稅,另方面讓有效減碳的企業透過碳交易獲利。依循市場經濟邏輯,企業將會選擇最低成本來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包括發展新的減碳科技和技術。
簡單來說,碳交易機制就是建立在碳排放總量管制和碳交易(cap and trade)的基礎,創造出企業減碳誘因,包括獎勵減碳者,及處罰不減碳者。
碳交易機制的理論背景是經濟學的寇斯定理。根據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陽光、空氣等財產權定義不明的共有資源(common resources),能夠藉由產權界定以及自由交易,達到限制企業生產過程製造的環境污染、濫用共有資源等外部成本問題。(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11/15舊金山訊/記者Jason Dearen
學術分類:自然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標籤:碳權、碳交易、二氧化碳、溫室氣體
延伸學習:
蕭代基(民98),碳排放交易機制建置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
本文首刊於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3/10/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