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蕙如 | 板橋社區大學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圖片 環保人士於卡達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場中,力促各國應有更積極的抗暖化行動/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在卡達首都杜哈舉行為期2周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閉幕,但成果有限;會中決定延至2015年再達成新的全球性協議,預訂2020年生效,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此感到挫折,他們批評富裕國家缺乏決心。預料2020年前,富國將不會減少碳排放量,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減量計畫。
低度發展國家聯盟(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CD)的孟加拉談判代表穆罕默德.喬杜里(Mohammed Chowdhury)表示:本來我們可以在此次杜哈會議完成偉大的協議,但失敗了。我們正面臨氣候變遷日漸嚴重影響,卻沒有人對我們伸出援手。你可以看到,美國總統歐巴馬能在珊迪颶風災後撥出鉅額重建資金,但我們卻無法獲得同樣的支持。
島嶼國家和LCD已開始推動名為?損失與破壞?(loss and damage)計畫的機制,未來將用來處理氣候變遷災難造成的損失。
貧窮國家陣營在杜哈會議中要求富國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援助時間表,並說明2020年籌得1000億美金的援助額度。不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富國仍深陷金融危機中,對資金如何籌措不願具體說明;此部分將延至2013年再作討論。
由於富裕國家的減碳排協議將在今年底屆期,會議談判代表最終僅完成1項協議,即延長京都議定書效期數年。但美國從未簽訂《京都議定書》,而日本、紐西蘭、加拿大、俄羅斯則不參與第二階段的減碳承諾,等於實質退出第二階段議定書約束,這代表議定書未來僅能規範全球15%的碳排放量。
聯合國氣候會議主席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對美聯社記者表示,科學家警告國際政策回應嚴重慢半拍,再這樣下去,預料將無法達成聯合國設定的目標,也將無法達成將全球氣溫增幅壓至攝氏2度以下。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1970年代氣候變遷問題便被列入國際議程,但都聚焦在科學檢證,以及必要之回應。歷年來,氣候變遷的相關國際談判,可以說是充滿挫折,問題癥結在於工業化和開發中國家對於若干議題的嚴重落差,也難怪至今多次國際會議均無法提出徹底解決的方案。
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看來,氣候變遷談判問題不斷,但主要歧見並非問題本身,因為各國早已認同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歧見之所以存在,核心在於各國對解決途徑有不同意見。政治學者認為,主導國際安全談判的運作邏輯,依然是國家中心論(state-centric theory),就算是氣候變遷這類攸關人類安全的問題,各國的優先考量仍是滿足國內需求。
因此,分析過去氣候變遷會議的談判內容,可以發現各國都是政治算計,多以自己利益為優先來參與談判,這不僅表現在工業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分擔標準上無法達成共識,也表現在工業國家不願履行《京都議定書》內容,免費提供發展中國家減量、調適氣候變遷的技術。因為這些技術預料將會是新商機,可帶來新的經濟利益。(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12/07 杜哈訊/ 記者Michael Casey & Karl Ritter
學術分類:自然科學 > 永續發展研究
標籤:京都議定書、氣候變遷、溫室效應、二氧化碳
延伸學習:
蔡東杰、蘇義淵(民100),生態政治學的反思:氣候變遷法制化之政治因素分析,政治與政策,1(2),65-89。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1/10/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