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三點,文化研究論壇在師大大傳所教室舉辦「便當與正義—移工、網路和新聞媒體」論壇,邀請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內容中心主任鄭國威、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魏玓、目前請辭中的四方報總編輯張正、以及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與會,一起探討菲律賓槍殺廣大興號漁民事件後,網路出現的「便當文」所引發的爭議,並針對此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移工人權、網路新聞與媒體角色等議題,做一廣泛討論。

論壇主持人、師大大傳所的助理教授王維菁開場提到,這次的便當文事件涉及非常多面向,從最根本的台灣國族主義問題,到外籍勞工人權,再至新興網路媒體和主流媒體的角色,都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的權力和暴力型態,像網路人肉搜索就是一例。

便當文不是新聞


圖一 四方報請辭總編輯張正

針對便當文事件,日前請辭四方報總編輯的張正,受到此次事件受波及甚深,他提到,便當文嚴格來說不是假新聞,因為它根本不算一則新聞的範疇,事件的始末立報從未刊登任何報導,站在總編輯的立場,張正說自己一開始當然也是抱持相信的態度,但不知道為何後來會發展得如此離奇。

張正提到,當閱聽大眾在檢視鄭姓記者、董小姐還有潘姓研究生三人的行為,並且質疑事件的真假時,相信與否的背後卻也反映出台灣最根本的外籍移工歧視問題,這才是真正應該理性檢討的。

另外張正也針對此一事件,拋出更多思考面向,像是網路討論和個人發表意見的界線,民眾和媒體固有知的權利,也有話語權,但是否該由傳播學界的老師共同規範和區隔,值得討論。張正更提到,現在台灣的傳媒環境已嚴重的「鄉民化」,不僅媒體跟著鄉民走,就連政府也跟著被牽著走,便當文事件並不是重點,最根本的還是菲律賓人權和移工的問題。

網路謠言多過真實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內容中心主任鄭國威,也針對便當文事件的網路效應,提出六點面向予以探討。首先就是閱聽大眾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因為現代人接收資訊,並且選擇相信的方式,多半都是透過開箱文、行車紀錄器等「有圖有真相」的方式檢視,因此在網路議題延燒如此迅速的形態下,如何抓住閱聽人的注意力和眼球,就變得極為重要;此外媒體也應擔負一定的責任,究竟鄉民的正義只是渲染情緒,還是有量化的標準,媒體不應一昧採信,因為網路時代下必然很多資訊多半都是謠言。

圖二  鄭國威

所以,鄭國威說,驗証的功夫就很重要,不僅是媒體,政府更應把關,從這次事件中也突顯出獨立網路媒體的重要,鄭國威認為,這次廣大興號事件,民眾其實只是「偽」反菲的情緒,網路雖然便利,但並沒有將世界變成地球村,如何建立連結,讓台菲兩邊都多一些瞭解,對所有網路時代下的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有梗主義問題多

交大傳播系副教授魏玓也從便當文事件觀察到,現今網路與大眾新聞媒體正合力交織正一種現象,也就是有梗主義。

圖三 交大傳播系副教授

魏玓首先發出疑問,便當文事件到底是誰在造假?誰又有責任去查證?魏玓說,原本應該負責查證事實的媒體,在便當文事件中卻要求事件主角,另一家媒體四方報和立報來查證事實,反映出非常奇怪的現象。他認為現今新聞和臉書的模糊界線,不僅混淆閱聽眾,更是造就現在媒體環境的元兇,臉書固然是一個理念傳遞的平台,但是臉書上的消息,究竟媒體有沒有經求證過才報導,而將臉書作為正式討論公共議題的場域,似乎也不甚合適。

魏玓說,便當文事件,其實應該讓我們更加關注弱勢團體在台灣社會的處境和傳播資源多寡的問題,因為長期主流媒體的不關注,和閱聽眾追求「有梗」的新聞風氣下,導致這些弱勢團體深度、理性溝通的管道皆受阻礙,而現今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社會結構轉型,也使得民眾越趨感官主義。

應更臺灣仇菲的真實性

最後一位與談者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則認為,便當文衍生出「鄉民正義」、「媒體操縱」等討論,其實追根究柢就是責任歸屬的問題,這起事件並不該歸咎法律,劉昌德說,新聞媒體應一肩挑起把關及查證的責任,就像日本NHK也會用行車紀錄器的畫面當作新聞,但是記者一定會確實查證並且加上客觀觀點。


圖四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

現今的傳媒環境,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媒體鄉民化」、「感官主義」等,劉昌德也進一步提出「事實取向」的觀點,他從楊淑君事件台灣的仇韓情緒談起,其實很多時候,這些都只是新聞學中所提過的「假事件」,而這些事件的真實性究竟是真的情緒渲染,還是媒體為了從眾,當鄉民咬住某一個關鍵點之後,開始大張撻伐,所以媒體也跟著報導,只為了搏得更多收視率,便當文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重點應還是在關注背後台灣人民的仇菲情緒。

媒體人的臉書和反思

四位與談人發表完後,現場也有許多討論,包括像鄉民是否只有好或壞的區隔,以及網路訊息太過快速,導致閱聽眾接收到的訊息破碎化等問題,不過最後張正也說,希望經由這次交流,能讓大家重新思考媒體人在臉書上的角色、以及媒體是否還是以報導公共事務為主、而網路上最不安份的一群,鄉民的力量能否由負面轉正面,帶給社會不同的幫助?

整場論壇結束前,王維菁也再一次統整出值得大家反思的部分,不僅是閱聽人在面對社群網站中琳瑯滿目的訊息,該如何接收及負哪些責任、鄉民在媒體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查證的功夫等,以及愛國到底是什麼?仇恨的言論如何面對?雖還沒有定論,未來也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整場對談還是畫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