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瞬間凝結時間,替世人記錄歷史。為保存歷史新聞照片,攝影工作者楊永智花費七年時間策劃「印記歷史—臺灣早期攝影記者經典作品展」,6月22日至7月7日在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夏藝廊,展出23位資深攝影記者所攝自民國初年、抗日戰爭及八二三砲戰等珍貴照片,從中呈現國家百年來發展的艱辛歷程。

該展覽6月28日舉辦新書【他們歷史的目擊者】發表會,現年92歲仍在從事攝影專題的攝影記者秦凱、臺灣第一位登上釣魚台的攝影記者姚琢奇以及臺灣第一位登上南沙群島的攝影記者吳紹同均親自與會。

展覽主辦人楊永智認為,保存新聞照片並對資深攝影記者進行口述歷史的蒐集,能提升台灣攝影記者的專業地位。他提到,展覽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就數王小亭(1922~1981)於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淞滬會戰拍下的一段短片,當時日軍轟炸上海火車站南站,王小亭拍下一段滿身是血的幼兒坐在殘骸中大哭的短片,這段影片登上美國電影院新聞片頭,擷取畫面也刊載於報章雜誌,估計有1.3億美國人看過這段影像,是美國民眾反對日本侵華的關鍵,可說是華人新聞史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照。

「攝影記者的『根』在哪?」楊永智表示,策展動機源自尋找攝影記者的「根」,加上他個人對新聞攝影的熱愛,這六、七年來拜訪多位臺灣資深攝影記者,過程中曾遭遇部分前輩低調不願受訪,但至今已經集合王小亭、郭琴舫、張廣基、王之一、朱正明、陳耿彬、林權助、秦凱、羅超群、陳永魁、吳紹同、陳蘆隱、姚琢奇及郭惠煜等前輩的作品,並出版【他們歷史的目擊者】一書。

第一位登上釣魚台的攝影記者姚琢奇致詞提到,《他們歷史的目擊者》是中華民國第一本珍貴的新聞攝影集。他希望這本攝影集能激勵年輕的一代,能有更好的表現。羅超群兒子羅廣仁代表已故父親出席表示,底片會氧化、影像流失會找不回來,因此他肯定影像資料保存之價值。

「影像保存缺乏產業化的體系。」影像文史工作者徐宗懋認為,一個攝影老前輩退休就等於斷線,若沒有人把這些「線」連成一個「面」,就少了跟社會對話的機會。他期待未來能集合更多珍藏照片,並出版更經典的攝影集,創造財務力量,讓產業得以聯繫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