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太陽時報》(The Chicago Sun-Times)在今年(2013)5月30日時,將全部的攝影記者解職,其中包括普立茲新聞獎得主約翰.懷特(John White),此舉被視為是報社轉變內容經營,逐漸走向新聞影音內容。此外,關於網路如何影響新聞圖像的現實,還值得更進一步檢視。
一來,報社的紙本報紙訂閱量逐漸在下滑當中。而且,在過去鼎盛時期,日報用的新聞圖像佔據六欄版面,但請看看現今《芝加哥太陽時報》的網站,在三欄式網站中,最大的圖片只佔據其中一欄版面,中欄則有一些縮小版新聞圖片,而最右欄則全部是廣告。當然,這個網頁設計是糟糕的,而另一方面來說,也由於這種直式新聞網站,需要將最重要的訊息放在最上面,否則就要擔起失去讀者眼球的風險。
但從薪資成本的角度想,我們若假設一位新聞攝影記者的平均年薪是美金7萬元(約新台幣210萬),再加上15%的紅利,就是美金80,500元。報社解雇全部20位新聞攝影記者,一年就可以省下至少160萬美金的人事支出,這還不算上這些員工的退休金在內。況且,國際新聞、政治及體育新聞來源也均由外電網路提供,唯一的成本支出是本地新聞報導,不過,似乎也沒有多少人關心這點就是了。
倘若一家報社的紙本報紙訂閱量一直下滑,而網站又要每天持續不斷更新,人們可以說,一張新聞照片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如果我們只是單看「廣告曝光」(impressions)的話。這樣的問題並非新聞報紙的錯,畢竟這是現實,在網路時代人們就是這樣消費資訊的。
以我個人經驗為例,1990年代我就取消了《紐約時報》的訂閱,因為我到最後發現,對同一篇文章,我更常在網站而不是在報紙紙本上閱讀。這個情況讓網站上的一張張圖片,取代了美麗的印刷照片,報紙報紙摺頁(double truck)圖片也因為網路圖像的瀏覽模式而逐漸被消滅。
一張重要的新聞圖像,在網路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圖像供應過剩+過短注意時間=(新聞圖像攝影)產業的消亡。《芝加哥太陽時報》將所有新聞攝影記者解職只是圖個方便的辦法而已。相對的,當這些記者必須靠自己接案生活,必須絕望地賺取微薄收入,在網路時代,這些人都要準備餓肚子了。
將上述這些問題,一味地歸責於網路影音內容的興起,是領導階層為了規避外界譴責的策略。事實是他們必須回應現今新聞產業最嚴酷的現實,然後必須面對在網路時代做新聞,收益在哪裡的問題。
PhotoShelter 的董事長艾倫.村林(Allen Murabayashi)認為,其實《芝加哥太陽時報》並不須要將新聞攝影部門整個解散掉。因為,如果只是以為一個文字記者,帶著一支iPhone出去採訪,就會突然了解如何用照片說故事,並且熟知新聞圖像的倫理,未免也太過天真。
將一個新聞攝影部門解散掉,並不因此就解決因(網站)設計而導致網友黏著度降低的問題。況且,縱然製作更多新聞影片可以為報社帶來更多販賣影片預播廣告(編按:pre-roll ads,即在正式新聞影片播放前,先播一段廣告影片)的收益,但是高品質的影片也需要員工,你總不能一直在哈林搖影片(Harlem Shake video)中置入廣告,然後放它一整天吧。
再舉一個例子。例如像 Emphas.is 這個網站,當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攝影記者個人資金以拍攝新聞圖像的長期計畫,至今已協助60位新聞攝影記者。可惜的是,由於缺乏一個永續的組織獲利模式,如今它也面臨到必須為自己募集資金的現實。
的確,這是一個圖像的黃金年代。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拍照也運用圖像。然而,新聞業(不論文字或攝影)卻也面臨越來越多難以估計的難題,而這些難題就是來自一些提供大眾張貼即時文字、圖像訊息的網站(如twitter、instagram等等)。
即時溝通卻也帶來了過剩的資訊。在圖片當道的時代裡,一則嚴肅新聞(hard news)幾乎就已被貶低或等同於一場「災難」般,而不再是一則可針砭時事議題,進而影響大眾的論述。
我們當哀嘆這天:當一則重要的時事敘述,從此不再受到新聞組織的資助;反而是新聞記者及其自身特質,必須承擔養活自己的責任。村林深信,偉大的作品仍會產生,但新聞工作者,不應自己揹負募集資金的重擔,這應該是一個民主社會的義務,讓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明天。
原文出處: http://petapixel.com/2013/05/30/how-the-internet-killed-photojournalism/ 或 http://blog.photoshelter.com/2013/05/how-the-internet-killed-photojournalism/
— 本文作者:艾倫.村林(Allen Murabayashi) 是 PhotoShelter 的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他也是多本關於「免費事業(free business)指南」書籍的作者,這些書都
是寫給攝影師及專業行銷人員的,寫作主題像是email行銷、瀏覽器優化、開啟圖像事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