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調查報導工作坊」20日下午為案例討論時間,首先由去年以「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榮獲「卓越新聞獎平面類調查報導獎」的天下雜誌記者蕭富元、林倖妃分享產製專題過程。
蕭富元認為,所謂的調查報導就是「故事背後的故事」,她回憶,美牛專題源自某次早餐時的交談,當時她發現:「明明台灣吃美牛的人不多,卻要進口美牛,難道背後有什麼利益輸送?」進而設法從眾多外語文獻中找出美牛進口推手:美國國會議員,包克斯(Max Baucus )。
蕭富元發現,包克斯就是「美牛總司令」讓規模不大的美牛業透過政治勢力施壓,進口到許多國家。她笑稱,由於美國的資訊公開優於台灣,才讓她找到美國在2010年2月17日包克斯寫給總統馬英九的信件,挖掘美國對台灣施壓的事實。
至於林倖妃從國內食品安全著手,在美牛議題發酵後,她反問:「誰在幫我們的肉把關?」因此,她走訪下游的賣場、肉品市場,一路追蹤到下游稽查、中游檢驗、上游養殖體系,發現食物上桌前,漫長旅程中的部分疏漏。
秉持「從餐桌上的美食倒推回去產製流程」概念,這個新聞專題也讓她們發現,農業盛衰往往牽動其他廠業。林倖妃提到,當時採訪豬農抗議遊行,發現組成人事複雜,除了養豬協會、養豬戶之外,還牽涉飼料業、製藥廠等一連串相關產業。蕭富元說:「當你看到是農牧業(牛、豬),但實際上是製藥業(萊特多巴胺)。」
深度調查有步驟 先畫stakeholder組織圖
身為資深雜誌工作者,蕭富元與林倖妃自有一套方法作出調查報導專題。蕭富元說:「採訪前要畫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組織圖。」如此能使專題方向更明確。接者,設法找出整個專題的脈絡(找出範圍),並確定關鍵人物(Key person)是誰,像是美牛總司令包克斯、衛生署署長喜歡的涮牛肉店等等。
範圍畫出來後,就能透過採訪得知整個結構將會對社會造成得等影響(Impact)。最後一定要設法想出解決方式(Solution),蕭富元笑稱:「天下雜誌主管最在意的步驟就是solution。」
根據這樣的脈絡,林倖妃將美牛議題延伸至國內食品安全,發現稽查人力失衡、市場上抽檢不足、檢驗流程不一、把關流程寬鬆……等等問題。林倖妃說:「走訪拍賣場發現,幾千頭豬只有四、五個獸醫師在場,實在令人堪憂。」
此外,對於數字資訊,林倖妃表示天下雜誌有個研編室,會透過各種方式統整資訊得出有意義的數字,讓讀者明白事實真相。以今年5月23日天下雜誌專題「台灣又窮又悶的秘密」為例,林倖妃說:「當時財政部不願意給我們數據,延編室花了半年才拼湊出企業繳稅的真實。」最終是透過多方資訊推敲背後的原因,才發現秘密是各大企業都不繳稅。
「對數字的真實性要很有把握,不然會賠上雜誌社聲譽。」蕭富元表示,近年來天下雜誌成立Data Journalism 小組,將會運用在許多重量級議題上。
蕭富元勉勵聽眾,只要秉持「想要改變什麼、為了公平而美好的世界努力」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使命,所作的調查報導就會出色。
電視類調查報導 善用故事題綱與技巧
第二場案例討論由去年榮獲「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的民視異言堂文字記者宗立婷、攝影記者蘇祈發,分享獲獎的核電系列報導與電視類調查報導經驗談。
宗立婷表示,他們從每日新聞找線索,不時開會討論專題主軸。她說:「電視類調查報導因為講求影像化,進行的程序格外受到社會大眾的監督與檢視。」
如同雜誌專題,電視專題在出發前也要作功課,「電視新聞要做調查報導很麻煩的。」攝影記者蘇祈發表示,出發前會先想好「故事題綱」,然後再拍攝、撰稿、剪接,設法將事實用故事烘托出來。他說:「『瞎拍』沒有意義,題綱只是藍圖,不一定是最後的結果,採訪的過程仍保持開放的心態。」
專題約訪時,宗立婷分享「技巧策略」與「優先順序」二項技巧,前者指站在受訪者的立場約訪,向受訪者表達同理、欲幫助釐清真相的態度。後者指從周邊關鍵人物約訪,再去訪問最重要的關鍵受訪者。
比起平面類專題,蘇祈發認為,電視類呈現報導的證據為再現性影像,對於事件過程的刻畫可以透過文字與影像相輔相成,觀眾會更相信報導結果。宗立婷也補充,能透過影像呈現出觀點,她說:「不必有太多的情緒性字眼,可透過配樂、影像去描事件。」
兩人也分享化身採訪的經驗,蘇祈發曾在中古車專題時,帶著針孔去挨家挨戶的拍攝。此時聽眾反問新聞倫理爭議,蘇祈發表示,在公共利益前提下,他仍會保護不告而取的受訪者。
「調查報導看來真的很不容易。」主持人邱家宜總結首日課程心得,但願能帶改所有學員先備知識,讓學員在下周的實作課程,有足夠的能力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