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由左至右,胡元輝、賴秀如、陳順孝、林麗雲)

「回到我們的初衷,你最關心的事為何?為何來到這裡?是否出自於對社會的關懷與關心?」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舉辦的「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工作坊最後的座談中,勉勵前來與會的新聞線工作者、獨立媒體工作者與傳播科系學生等。

7月20與21日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工作坊,最後一個場次,是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人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老師,率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輔大新聞系陳順孝老師與前中央社總編輯賴秀如女士,與工作坊學員與談兩日課程心得。

調查新聞要回到自身最關切的事
林麗雲首先恭喜學員,兩日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概念與技巧的課程結束後,也將是另一個開始。她勉勵來參與的學員,調查報導的工作要回到自身最關切的事物,並學習如何從眾多資料中找到重要資訊,將資訊累積,讓社會有更多機會,面對集體挑戰與不確定。

林麗雲指出,這是個媒體在變環境也在變的時代,需要更多外部的智慧與能量進入到我們的媒體中,讓更多主流媒體與公民媒體的相互合作與培力,產生更多可能性。再者,在資料新聞學的時代裡,需要不同專長的人共同合作,過去或許是記者與媒體間彼此的競爭,但在未來則需要更多的創新與協力。

正視獨立媒體工作者的能量
陳順孝則表示,近年來他過去在主流媒體的同事乃至於他的學生陸續失業,讓他意識媒體環境的變遷,但他也注意到,現在正在傳統媒體外從事專業報導的獨立媒體工作者,無論在報導的品質或數量上,並不輸傳統媒體。

他指出,在兩天工作坊的課程讓他想到I.F.Stone,這位美國新聞史上的一號人物。他是1960年代立場偏左的媒體記者,在當時麥卡錫主義盛行之時,被逐出新聞界。當Stone離開媒體後,他決定繼續堅持自己的新聞專業,也因此創辦了個人媒體《史東週刊》。

在I.F.Stone一人的努力下,《史東週刊》持續經營了18年之久,I.F.Stone也因此被許多人尊稱為第一位部落客或第一位獨立記者。而當Stone在創辦刊物時,他旋即發現自己無法一人前往太多的新聞現場,因此他選擇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他的採訪與報導場域。Stone整日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比對海量資料,藉由這些資料的比對分析,拆穿了美國政府許多謊言,亦使I.F.Stone成為美國新聞界的傳奇人物

陳順孝認為,我們身處的時代,要做的調查報導與資料新聞學比起I.F.Stone並無二致,但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擁有的科技技術比起當年強大太多,當Stone要在國會圖書館一筆一筆進行資料比對之時,我們現在則擁有電腦幫助新聞工作者將絕大多數資料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現代人更可透過豐富的資訊圖表將事件進行更生動的呈現。

處處都有調查報導題材

賴秀如則分享自己的心得,她引用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蘇正平理事長的談話,「處處都有好的調查報導的題材,幾乎每天都有,只要你一睜開眼睛就可見到」,鼓勵大家一起來進行調查報導。

賴秀如舉例大埔事件與軍中人權兩熱門話題,她拋磚引玉很期待有調查報導告訴她苗栗縣長劉政鴻如何從一位調查局幹員,轉眼成為山大王;又如,軍中人權議題中,軍人犯錯是如何被關入禁閉室?進去以後會如何?又或者,德、日兩個國去曾是法西斯與軍國主義至上的國家,為何這兩個國家早已取消禁閉制度而台灣卻還保留著?以及,什麼是離營座談,為何如此形式主義的制度還能存在?

她說,對於媒體而言,現在或許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時代,他期待有更多的新聞工作者與未來的新聞工作者能投入調查報導的行列。

歡迎用行動加入調查報導行列
最後,工作坊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老師解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的意義後,結束工作坊兩日的課程。胡元輝表示,歡迎學員乃至於對調查報導有興趣的獨立媒體工作者、學生等,將身邊認為值得進行調查報導或深度報導的議題,前往weReport平台提案接受社會大眾贊助捐款,讓公眾委製新聞的此一新聞產製概念,能在台灣獲得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