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蕙如 | 板橋社區大學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圖片 暴風雪肆虐 造成一處停機坪遭白雪覆蓋/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2013年2月,美國東北部颳起暴風雪,根據美國國家統計資料顯示,超級風暴「尼莫」造成一些地區3呎深的積雪。紐約、麻薩諸塞、羅德島、緬因州以及康涅狄克等5州州長紛紛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這場大風雪究竟有多大?依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測量,是史上第16與第25大風暴,但強度僅3級。
國家氣候資料中心的氣象學家麥克‧斯基雷(Mike Squires)感覺訝異,他原本認為這次的風暴強度至少是4或5級。
科學家指出,暴風雪測量系統僅考慮影響範圍大小、雪量多寡,以及影響人口數,未將風的強度納入測量項目,其實這次的暴風雪已達到颶風級。
若以適用全國的東北降雪影響量表(Northeast Snow Impact Scale, NESIS)來衡量,這次暴風雪達到4.35級,史上排名第25,但規模仍遠遜於1993年那場史上排名第1的暴風雪。
從最近幾個特定區域的降雪指數中(Regional Snowfall Index),這場暴風雪強度是9.04,排名史上16。但一些地區的天氣狀況惡劣超過想像,諸如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市(Worcester, Mass.)持續8小時的暴風雪,另7個重要城市也有長達3個小時以上的暴風雪。
波士頓單日累積雪量達14.8英吋,也打破了1994年以來的記錄。如布里奇波特、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都創下降雪記錄。波特蘭、緬因州雪量累計達到31.9英吋,都是史上空前。不過,波特蘭的監測站測得降雪量不超過30英吋。這顯示雪量測量仍有待解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暴風雪起因於溫帶氣旋,中心氣壓低的逆時針旋轉,威力幾達颶風程度,尤其是強風夾帶豪雨和雪。北美洲暴風雪的形成,主要是北極的冷氣團往南移動,碰上墨西哥灣的暖氣團向北移動,冷暖氣團交會,形成低壓中心。一旦低氣壓區朝東邊的大西洋移動時,出現氣壓急降,風力因此快速增加,形成所謂的溫帶風暴。
暴風雪帶來的強風、積雪和低溫都可能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嚴重危害。暴風雪不獨出現在北美,中國在2007年也曾遭遇強烈的暴風雪,遼寧省因此遭受巨大經濟損失。(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特約主筆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美聯社2013/02/11 華盛頓訊/ 記者Seth Borentein
延伸學習:
Winter storm
劉大慶、蔡麗娜(民97),一次爆發性氣旋引發的罕見暴風雪過程分析,第三屆海峽兩岸航空氣象與飛行安全研討會,台北。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0/3/10/1/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