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中元節的一則全聯廣告,讓我們再見司馬中原說鬼的昔時風采,光聽聲音不見畫面;想像中還是老話一句!「恐怖噁~恐怖到了極點……。」
「微」時代已經來臨,除了電視、電影外;中央廣播電台將邀請司馬中原入主央廣「微廣播劇」主持的行列。央廣節目部經理吳瑞文讚稱:「很榮幸能邀請司馬中原來央廣主持微廣播劇,預期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全球華語聽友,帶領聽友直接切入故事的主題及氛圍,未來也將結合網路廣播及手機下載功能,讓更多人可以一「聽」大師文采。」
「荒原」是台灣作家司馬中原的成名作,這部作品問世已數十年,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彰顯這部長篇小說在文學上的不朽地位。「荒原」中,司馬中原這樣寫: 沒有人敲鑿古往的歲月去推究有關洪澤湖的傳說,傳說是荒謬而神奇的,像許多古老中國的神話一樣,具有和一個悠久民族的觀念融合的特質,使那荒誕的傳說在民間傳播著,經歷了無數世代的遞嬗,轉化成一種使人安心、使人敬凜的力量,繼續流淌過歷史長河……..「荒原」的背景是洪澤湖畔的一片紅草荒原,在那裡,一群保守而善良的農民,在不斷而來的天災人禍裡,不屈服的與命運奮鬥。司馬中原在「荒原」中,運用了精鍊的鄉土語言,揉合著圓熟的現代寫作技巧,鮮活刻繪出那些在苦難中奮鬥不屈的中國農民,嚴肅地透視了中華民族堅毅不拔的特質,這樣的特質,讓古老的中華民族不斷地生生不息。
上帝給了人類比眼睛更好的感官-「耳朵」。耳朵的「聽覺」可以任憑無限想像,好比「藍色」你會想到冰涼的海水、「紅色」你會聯想到自己被關在不到1.86坪小到無法喘息的空間、「自由」會讓你輕盈如羽毛般飛翔;「戀愛」就好比吃著梅心糖,甜甜又酸酸……..說到廣播劇在廣播史中其實還不算是發展最早的,約在 1954年左右,臺灣本地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臺就延攬歌仔戲班演員,藉由廣播現場演出,其中知名聲優演員楊麗花便是「正聲天馬歌劇團」中的之一小生。
歌仔戲後正是廣播劇走紅年代,約為民國45-60年間時,那時約略可分北、中、南三位說書人,北有、吳樂天、中有黃中一、南有李俊男、俊鳴等。
目前廣播劇本已經很少人在寫,除之目前的金馬獎頒獎典禮採用的手法就是廣播劇外,偶而還會借用單口相聲式的廣播劇做「簡報!」
廣播劇由於看不到人,只有聲音,因此在對白上須要把角色是誰點出來?例如明明只有姐弟兩個人對話,弟弟開頭還是要叫「姐姐」,為什麼,是為了讓聽眾清楚知道角色是誰對誰說話。而且要注意配樂的說明,在廣播劇中,轉場是用音樂來表示「過橋」,另外在劇幕一開始開場時,要記得「前場音樂」。
由於廣播劇或是早期的歌仔戲都是現場演出,它的臨場應變能力超越任何戲劇,很多音效都必須是現場自製,如下大雨,就需用鐵盆搖綠豆製造聲響。因此提到應變能力,以前歌仔戲沒有劇本,都是靠說戲先生來提詞,這說戲先生就是導演,因為歌仔戲演員從小就是以地點場景來練曲練戲,所以只要提醒這是花園那一場戲,他們就會演了。沒有劇本情況下,有時不小心演錯了,說戲先生只好道袍一穿 (變成太白金星),自己上場,把不小心被賜死的演員救活。但;廣播劇一旦叫錯名字或唸錯對白,也就「覆水難收囉!」
舉頭三尺有神靈,天上有神明,地下有鬼靈,全新司馬中原鬼故事「司馬奇譚」,想要重溫大師驚悚生動的特殊魅力,讓你怕得要死又不聽不行的經典鬼話嗎?不要錯過睽違 20 年的難得機會,保證驚嚇連連!